《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哲学的基础知识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好奇心;哲学是美好生活的源泉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有哲学才有生活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各不相同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所有哲学都是对时代的正确反映;哲学理论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总是起促进作用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2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2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24、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2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7、哲学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是人们努力想象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28、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29、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总结;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30、哲学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1、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32、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则不是33、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就是方法论34、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具体科学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35、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36、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3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足在于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同时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39、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马哲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巅峰4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42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43、“心外无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手相、指纹、电脑算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44、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有金、木、水、火、土构成,没有谈及意识,因而属于近代形而上学的观点45、“是观念的集合”体现物质是本原,感觉是派生的,因而它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唯物论部分】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3、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4、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5、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6、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7、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有了人的存在就一定会有意识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一种物质的东西9、、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10、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11、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放映1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13、意识促进事物发展,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15、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1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17、规律有好坏之分18、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19、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20、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21、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2、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23、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2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静止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时永恒的、绝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26、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27、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实实在在的实物28、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29、科幻作品源于创作者奇特的想象力,是对未来的科学预见30、意识活动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31、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32、人们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33、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34、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事物,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35、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思维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认识由主观意识决定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12、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1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14、知识只有亲自实践才能获得15、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16、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17、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18、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正确的认识仅在一定时期是真理19、人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0、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9、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10、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13、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14、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1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每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17、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1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19、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0、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21、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2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23、矛盾越少越好2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5、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2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27、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28、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2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31、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32、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33、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3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5、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3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3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3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3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40、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4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主观性43、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其固定性和无法改变性44、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事物之间的有条件联系和无条件的联系45、自然界的联系是客观的,社会的联系是人为的46、整体与部分地位同等重要,不可分割47、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和普遍性48、“牵一发而动全身”哲学启示是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49、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50、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51、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52、静止状态下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53、新事物要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54、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是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55、量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56、量变必然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57、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58、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能够揭示联系的根本内容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量变与质变5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60、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统一性6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之”哲学依据是善与恶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相互转化的62、所谓主要矛盾是指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6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对立的,讲两点就不能讲重点,讲重点就不能讲两点64、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6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决定66、解决矛盾要优先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67、认识事物、判断性质时用主次矛盾原理;解决问题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68、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69、人的创新精神决定事物的发展70、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其总特征是矛盾的观点和辩证否定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4、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5、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