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____归类示例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____归类示例

高考历史常见题型归类示例2011年5月(一)文字型材料解析理解文字1、概括归纳(1)注意提示性文字(注解、出处及材料的开头和末尾)(2)抓住关键句、词、字。

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

借助标点符号及关键词划分层次。

(3)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各种方式的隐含时间信息)(4)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5)尽量不要照抄原文例1、阅读下列材料:(2003年高考文综)(陈启源)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源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源)亦绝不为动,共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

然以事招众忌,乃攻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

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今(1900年)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南海县志》卷21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2、评价、影响、作用: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积极和消极)3、观点论证题型:第一种:无需判断,直接用史实论证(如:有人说…你对此观点是如何理解的?)第二种:先判断观点(正确、错误或片面),然后用史实论证第三种:开放性试题: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论证。

第四种:陈述观点题。

综合所列观点,找出合理之处,陈述自己的观点。

例2、2005年是甲午战败110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1)1995年4月,台湾《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日团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上举行纪念会,认为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

结合所学知识,批驳上述观点。

(12分)(2)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祝贺。

”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10分)例3、(2007年高考文综)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5分)4、认识谈认识、启示、经验教训、结论:[答法提示]:(1)结论:一般是指有规律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举例:在近代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例4、结合例1材料和设问1(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3分)(2)认识以及启示:①根据材料,找准主题②根据材料及设问(包括答案)组织③一般是指有规律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经验与教训:经验往往是成功之处;教训强调的是以史为鉴,怎么办。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5.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2)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

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3)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

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地定量供应。

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为改变上述状况,党和政府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哪些认识(二)数据型材料解析--数据图表(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表格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解答:(1)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2)采用动态回答,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或者什么比什么多、快等等(3)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例6、材料一、广交会创办至今从未中断。

改革开放双为广交会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86届广交会(1999年),机电产品成交量首次超过轻工工艺品,居成交第一位。

目前,全世界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万多采购商到会,形成了“万商云集”的盛况。

材料二、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依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交会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7分)表3 西、中、东部地区在GDP全国所占的份额(%)(1)读表1,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2)读表2,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2分)(3)读表1—3,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2分)据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需注意什么问题?(2分)(三)、从材料(文字、插图、地图等)中提取信息:[答法提示]:要注意挖掘文字、插图、地图等的表层、深层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一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

(木夹,筷子)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

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例8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

(8分)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5分)[评分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一层次,要求考生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第二层次,要求考生在第一层次信息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出信息间的某种联系。

例题9(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语》曰:“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4分)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分)材料四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

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

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分)例题10. (32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6分)材料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2)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材料二图7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图8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7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2分)图8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4分)(4)历史发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转型?(2分)特别提示:组织答案注意事项总体要求: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1、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2、问什么答什么。

3、注意分值。

4、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5、注意用语。

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6、注意书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