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真人秀节目的行业研究真人秀,即真实电视(Reality TV),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种集娱乐、探险、竞赛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
真人秀节目始于荷兰的《老大哥》,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英国等国广泛移植、模仿和传播。
迄今为止,《幸存者》、《全美偶像》、《单身汉》、《学徒》等真人秀节目始终吸引着众多参与者和观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但是,这种受到热捧的电视节目形态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舆论的严厉批评:对个人隐私的暴露、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现甚至暴力犯罪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
一、西方真人秀的现状(一)风格趋向沉静真人秀作为电视的一种流行形态,兴起于本世纪初。
最早成功的真人秀当属是2000年5月CBS播出的《幸存者》。
从百万报名者中千挑万选出来的16名俊男靓女被投到荒岛上,为了最后100万美元的巨奖而展开生存竞争。
生活粗砾质朴,竞争本能原始,采用的却是好莱坞大片式的豪华呈现。
精心的设计,精细的拍摄,精湛的剪辑,让人想到美国电影文化对电视的强力渗透。
这种真人秀强调奇观性,选择在原始的荒郊野外,去除一切现代化的设施,还原一种原始状态,从而形成现代人与原始环境的错位。
《老大哥》则让男女置身一个遍布摄像头的封闭房子里,让人在一个绝对的封闭空间,呈现最本真的状态。
(摘自:欧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然而,现在的真人秀却逐渐淡化了这些形式要素,少了豪华场面,少了对形式的绝对强调,少了耸人听闻的浩荡选拔,少了备受争议的激烈冲突,所有形式感的淡化是为了凸现人性的真实,为了开掘更多的人性内涵。
最新赛季的《美国偶像》已经把海选简化成选手的简单展示加上4个评委和参选者的对话。
来自明尼苏达州的选手杰茜满怀信心上台,号称要为全世界贡献独一无二的“美国杰茜”。
但是唱得荒腔走板,歌不成调。
评委没有讥讽挖苦,大耍“麻辣”口舌,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她,歌唱是需要天赋的,你的先天条件不足,还是赶紧去找适合你的位置。
我们期待在其他地方看到你的优异表现。
节目成了人生的练习场,让选手更多的看到自己身上的弱点,对不适合自己的演艺事业给予忠告,在多元发展的精细化社会,对需要确认个人角色定位的年轻人的当头棒喝无疑是十分及时的。
同时,我们还看到,以《学徒》为代表的诸如求职、创业、瘦身、美容等一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并逐渐处于上风。
这种真人秀往往围绕核心事件形成的戏剧性冲突,以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接近性以及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作为核心元素,品质更为沉静,开掘也更深,节目发展空间巨大,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二)引导趋向积极前不久,英国《明星大哥大》节目中,饱受争议的印度宝来坞演员希尔帕最后胜出,成为最后的巨奖赢家。
此前节目中,这位演员曾因英语中的印度口音和不合英国习惯的举止受到其他选手的嘲讽乃至侮辱。
节目播出后,受到了英国民众的广泛抗议,甚至惊动了高层人士。
这一事件足以说明,现在的观众对电视节目是多么的敏感,并积极参与。
电视真人秀的核心是“真”、“人”、“秀”,其中,“真”是真实场景,真实人物,有别于虚拟的娱乐化表演;“秀”则是电视表现,任何摄像机前面的言行都可以看成是有意无意的“秀”;这三个元素中,关键是“人”。
“人”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和关键。
人的经历、个性、魅力的展示,人性中深层内涵的揭示,这才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也是这类节目的灵魂所系。
从欧美真人秀的发展轨迹来看,电视真人秀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幸存者》和《老大哥》为代表,以封闭的环境、生存竞争为卖点;第二阶段,以《学徒》和《天鹅》为代表,以虚拟情境,真实人物,规则控制为节目核心;第三阶段,以《美国下一个超模》为代表,对盛行于世的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以符合本土观众的收视需要,克隆是这个阶段的最显著的特点。
现在则进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即是广泛借鉴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全面整合阶段,节目呈现更多的质态。
如果说前3个阶段的电视真人秀或多或少是受商业电视“恶作剧、利诱、窥人隐私”这收视的三大法宝的蛊惑,以奇观化的环境、人物与环境的错位以及原始人性的暴露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的话,那么,现在风行西方的电视真人秀,则更多地开始展示人性中的友好、竞争、互助、团结、鼓励、谦让等美好情感以及和谐行为了。
《英雄出少年》节目是美国的一档青少年真人秀节目,这个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它的设计哲学。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而是运用古希腊传说中“达摩克里斯剑”的哲学思想来设计比赛内容。
通过设计游戏规则,使每一步不成功的环节后面都险象环生。
整个节目试图告诉青少年不要为了人生中取得的一点成就而骄傲。
这个节目最初是在DiscoveryKids 频道播出,由于非常受家庭观众的欢迎,随后转至NBC电视网播出。
ABC广播网的一档励志类真人秀节目《美国发明家》搜罗全美最优秀的新发明,开播不到一年,即成为上升最快的电视季播节目。
在2006年5月的一档节目中,一个叫尼克的小男孩发明了一个活动的宠物箱,可以让饲养的宠物在里面吃喝拉撒睡,孩子苦苦求情,但是由发明家、电信商等组成的专家评委还是淘汰了他。
孩子伤心地离开了。
这个时候,发明家评委走下评委席,来到场外,给孩子以及家人以及时的鼓励。
这种看似随意的一个小小意外却传达了一个宏大的志愿:在孩子受到挫败的时候,为孩子的成长及时输入营养,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持。
真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这样,真人秀可以为公众中的一些人提供自我展示、实现梦想的舞台,也可以给他们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三)内容趋向综合现行的真人秀已经把表演、语言和真实融汇一炉,把流行的艺术元素进行新的嫁接、组合。
就拿现在最流行的平民选秀真人秀来说,真实(纪录式实拍,往往是直播)是形式,才艺(歌舞)是内容,语言(嘉宾点评、选手采访、主持人解说)是亮点。
三者相互映衬,相互生发,共同支撑起平民选秀真人秀的节目框架。
无论是《美国偶像》、《下一个超模》,还是《纳什维尔明星》,莫不如此。
有的真人秀节目已经成功地把平民选秀和明星歌友会、明星游戏节目成功地嫁接在一起。
比如《与星共舞》,既有平民选秀的草根气息,又有明星节目的奢华气象,有张有弛,显得气度不凡。
这是东方卫视《舞林大会》和江苏卫视《名师高徒》节目的创意源头。
美国职场真人秀节目《真正交易》是帮助年轻人变成成功的经营者的商业指南节目。
一位投资者即将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三组年轻人要用各自的智慧说服他给自己的方案投资。
三组年轻人分别与投资者见面了解投资者的情况、喜好和要求,然后到市场上进行切实的调查,并设计方案。
提交方案时还要陈述自己的优势,并回答投资者的问题。
然后,年轻人按照各自的方案开展一段时间的业务。
投资者会告诉观众他对每个方案的看法,节目中还有其他专家提出看法,但最终由抢资者决定给谁投资。
这个节目就是融合了纪录片的手法,加上戏剧手段,把这个线性的节目变得悬念十足,十分可看。
一个节目成了人生的实验场。
(四)文化趋向本土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言,艺术作品的成长,如同植物一样,需要合适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
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真人秀自不例外。
《幸存者》、《下一个超模》、《英国偶像》风靡本土后,节目模式一下子被克隆成若干版本,席卷全球。
一个《英国超模》就有《美国超模》、《澳洲超模》等20多个国家的版本。
原因主要是国情不一,民众的接受心理不一,加之国际化的流行制作方式,都对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本土化的要求。
《极速前进》是迪斯尼公司出品的一部冒险游戏类纪实节目,以其惊心动魄的全球实地冒险竞赛为主要内容。
节目中有十二支二人组合——生活伴侣、好友、家人等任何组合方式——极速赶赴竞赛项目的规定地点,摄像机全程追踪,24小时拍摄他们挑战智力、体力极限的实况。
跟不上快速步调的,将被逐一淘汰出局。
这档节目十分符合美利坚追求速度、热于竞争的民族性格,也切合美国汽车文明的精神。
CBS从2001年开始播出后,很快掀起了一场收视风暴。
总之,欧美电视真人秀的变化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价值变迁而呈现出新的轨迹。
但是有一点,不管千变万化,电视真人秀节目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必须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才能赢得主流的观众,进而赢得收视市场,这一点是不会变化的。
中国电视真人秀经历了简单引进、少量模仿、本土改造等阶段,在互相交叉、前后相接的三个阶段中,实现了观念的更迭、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进与风格的演化,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多元并存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格局。
如何在娱乐中传达共同情感和人性价值,是电视真人秀要面对的一道关。
只有通过这道关,中国电视真人秀才能完成破茧成蝶的过程。
二、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及其引发的争议和批判作为一种西方原创的电视节目类型,早在其兴起之初,就受到了来自西方业界和学界的诸多争议。
西方真人秀节目源于1999年荷兰推出的一档游戏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它一出现便迅速席卷了人们的注意力;2000年,它的美国版本《幸存者》闪亮登场。
随后,这种类型的节目迅速被全世界多个国家模仿并制播了各自的本土版本,自此,真人秀开始在全世界掀起一股制播及收视热潮。
2002年,歌唱选秀类真人秀《美国偶像》的节目模式被卖到了全世界37个国家,它的制作者还开发了舞蹈、魔术等多种领域的类似节目。
至今,西方的各大电视台仍然以真人秀节目作为主打,《美国偶像》推出多年,始终占据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的榜首;同时热播的《学徒》、《极速前进》、《天桥骄子》、《单身汉》等一批真人秀节目也受到广泛欢迎。
西方的研究者对真人秀节目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支持者们认为真人秀作为一种娱乐节目类型,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力和推动力,它表明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由于生活的高节奏和高压力,受众对轻松、愉悦的电视节目的需求空前高涨,娱乐性电视节目的盛行具备现实合理性。
而批评者们则认为,它反映出的只能是电视的无聊和人们的低俗,真人秀节目使电视的娱乐功能被近乎无限地扩大,看这样的节目意味着倒退。
尼尔•波兹曼教授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电视娱乐节目的过度“低俗化”会使文化衰败,最终走向灭亡。
西方对真人秀节目低俗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恶性造假,侵犯隐私,污言秽语,种族歧视,暴露竞争的残酷、人性的丑恶和阴暗面,赤裸裸地表现博彩和性的元素,充斥着暴力、血腥甚至犯罪等。
例如,法国版的《老大哥》-《阁楼故事》是一档揭露性和隐私的真人秀节目,它因为充斥着大量打情骂俏、挑逗、裸体甚至性爱场面成名;印度女星席尔巴•雪蒂参加英国电视台的《名人老大哥》节目时因为频遭羞辱,引起种族歧视的争议,一度引发了印度与英国政府的“外交地震”。
然而,这样备受批评的内容同时也是节目的重要卖点,因此,真人秀节目在西方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诸多争议,观众们边骂边看,节目的收视率依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