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地貌概念

地质地貌概念

1.包气带:地表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以地下水面为界,其上者称包气带,其下的含水地带称为饱水带2.风成黄土: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3.次生黄土: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冲积成因的沉积物4.冰川: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5.冰期:气候寒冷,陆地上流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的6.冻土地貌: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具有一定深度和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地表则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作用,结果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7.我国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气候以全球大幅度的周期性冷暖变化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8.海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9.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10.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所能达到岩石圈之总称又称自然环境11.地质灾害: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12.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类质同象: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而能保持原有晶形构造类型,只稍微改变其劲歌常熟的现象。

3.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形态的习性。

4.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5.原生矿物:有内生作用形成的矿物;次生矿物:由外生作用生成的矿物。

6.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7.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8.断口:单质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开口。

9.颜色: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的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10.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11.透明度:指矿物透光的能力,它是相对的。

12.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的强弱。

13.集合体:矿物由许多较小的单体聚集而成。

14.双晶:同种物质的晶体有规则的连生在一起。

15.结晶质: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分子,原子)按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

16.晶胞:空间格子的最小单位(平行六面体)。

17.晶形:每种晶形矿物都有一定的晶体构造,反映在外形上均具有一定晶体形状。

18.晶格:晶体的空间网状结构称为晶格。

1.岩石: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2.重结晶作用:沉积物的矿物成分借溶解、局部溶解和固体扩散作用,是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

3.胶结作用:在碎屑物质沉积的同时或生成之后,溶于水中的物质或有水带来的物质充填在沉积物的孔隙之中,将松散的碎屑粘结在一起。

4.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在重荷压力下,是松散碎屑沉积物的含水量减少,体积缩小,并转变的较为致密。

5.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6.侵入岩: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7.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8.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的原有岩石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生物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9.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0.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流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11.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

12.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

1.地层:那些具有一定年代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

2.地质年代: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

3.地层层序律:一般在没有遭受过剧烈构造变动的地区,在地层没有发生过倒转或逆掩地层的条件下,地层保持着正常的顺序,老地层在下,新地层覆盖其上,这种底老上新称为。

4.生物层序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相同时期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不论多远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

5.地质年代表:按年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系统编年。

6.标准化石:在化石中,把生存延续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的种类。

1.构造运动:实验室圈内岩体发生位移变形的作用。

2.古构造运动: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

3.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新第三纪到现在的构造运动。

4.岩相:反映沉积岩或沉积物生成环境的岩石的各种性质。

5.地质构造:承受构造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构造运动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变位的形迹。

6.岩层:一层层叠置起来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坚硬的层。

7.产状: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8.倾角:层面与假想面的交角(0-90)。

9.走向: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10.倾向:岩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即为倾向。

11.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失去其连续完整性的的构造。

12.褶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的一个弯曲。

13:节理:是岩石中的裂缝,是两侧岩块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它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14.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叫做。

15.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盘滑动的断层。

16.递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17.大地构造:大范围以致全球范围内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及它所造成的地壳构造或形态。

1.风化作用:是坚硬的岩石最终变成松散的碎屑和土壤。

2.风化壳:风化的产物形成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裂残留的物质。

4.物理风化:它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5.化学风化: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

6.生物风化: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

7.球状风化:8..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9..岩浆作用:岩浆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10..交代作用:变质过程中,围岩与侵入体发生物质交换,带入某些新的化学组分,带出一些原有的化学组分,从而使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

1.坡积物:在片流作用下,被带到坡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沉积物。

2.洪积物:洪流在山口或沟口的堆积物。

3.冲积物:是河流中沉积的物质,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或沉积的碎屑物。

4.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5.河流侵蚀:河流以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固体物质破坏河床,这种作用称为。

6.基准面:7.洪积扇: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体积较大而坡度较小者称为洪积扇。

8.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9.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10.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叫。

11.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及其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

第八章1.地下水;指存在于地面以下沉积物孔隙中或岩石裂缝、溶穴中的水。

、2.包气带:地下水面之上的部分。

3.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部分。

4.含水层:能透水并给出相当数量的水的岩层。

5.隔水层:不能给出水的岩层,或给出微不足道的谁的岩层。

6.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7.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8.矿化度: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化学元素的质量。

(G/L)9.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10.岩溶作用:指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在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

第九章1.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荒漠:气候干旱,植被非常稀疏,土地十分贫瘠的自然地带。

3.风积物:经风搬运再堆积的物质。

4.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5.海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6.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7.地质作用:是指在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1.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2.海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3.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4.地质作用:是指在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第一章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特征。

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接及连接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为五种:1)岛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孤立存在或每两个以一角顶相连组成孤立四面体。

此种构型矿物微粒状。

2)环状构造硅酸盐:分别有3、4、6、个四面体以两个角顶连接而成环状硅氧骨干。

3)连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彼此一两个角顶相连,沿空间无限延伸成链状骨干。

4)层状构造硅酸盐:硅氧四面体以三个角顶相连,组成无限延伸的平面层。

矿物为板状或层状。

5)架状构造硅酸盐:以全部四个角顶与其他四面体相连,组成立体空间内无限扩展的骨干。

2.简述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法及各类代表矿物。

晶体化学分类法:以矿物成分、构造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一)自然元素(单质或非金属)金刚石二)硫化物(元素与硫结合)闪锌石三)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岩盐四)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包括元素同氧结合(石英)、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铝土矿)。

五)含氧盐:硅酸盐(橄榄石)、含水硅酸盐(绿泥石)、硫酸盐(石膏)、碳酸盐(白云石)、磷酸盐(磷灰石)。

3.常见矿物的主要鉴定特征。

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双晶,集合体形态。

物理性质: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相对密度,硬度,解理与断口,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