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识字1
【内容分析】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

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本课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我会读”中的词语,具有积累词汇和巩固生字双重目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尽力、尽情;爽快、凉爽、直爽……写字时应注意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仍然是识字。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初步学会了在一定语境中进行识字的方法。

然而,该年龄段的学生对细节的敏感性较弱,比较容易犯粗心大意的毛病,在书写生字时,容易出现错别字。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表现欲望强烈。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展开教学,使该课的识字教学妙趣横生”!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评价设计】
1、通过环节三检测目标1、2的达成。

2、通过环节四检测目标3的达成。

1秋天的图画
【内容分析】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

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

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这不正是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呼朋引伴地来欣赏秋天的图画吗?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

“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一设问,把我们的思路从山野引向人们,从丰收的景象引向丰收的原因,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朗读课文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对秋天也有所了解,因此对朗读课文并不感到困难。

但要他们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却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老师带领他们反复朗读课文去体会。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评价设计】
1、通过环节三检测目标1、2的达成。

2、通过环节四检测目标3的达成。

2黄山奇石
【内容分析】
如果游过黄山,你一定能随口说出黄山的“四绝”;要是没游过黄山,想必也听说过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吧?
读着《黄山奇石》,惊叹于黄山的神奇,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

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

我们似乎并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

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读了这篇课文再去游黄山,你一定会更喜爱黄山石,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

【学情分析】
我们班很多学生没有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

二年级的学生能独立阅读一定数目的篇章,能根据学习的要求进行品词,品句,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评价设计】
1、通过环节三检测目标1、2的达成。

2、通过环节四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活动方案】
第二课时【学习活动方案】
3植物妈妈有办法
【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学情分析】
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

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比较乐于学习。

学生对植物的种子并不陌生,但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了解得并不多。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来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

课文时运用诗歌的形式出现,学生读时朗朗上口,但在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评价设计】
1、通过环节二、三检测目标1、2的达成。

2、通过环节四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活动方案】
第二课时
4古诗两首
【内容分析】
读了《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

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

在课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积累了一些古诗,但也只是会读会背,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

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古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

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评价设计】
1、通过环节三检测目标1、2的达成。

2、通过环节四检测目标3的达成。

【学习活动方案】
第二课时
识字3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评价设计】
【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评价设计】
【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评价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