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3)地球自转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
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
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
共24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经各7度30分的范围为中时区。
东西另外各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
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
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
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自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至9月23日。
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北极四周,太阳整日不落,叫做极昼现象。
南半球反之。
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
北极圈以北,都是白昼,南半球反之。
9月23至次年的3月21是北半球的冬半年。
12月22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每年的3月21和9月23。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获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
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对于地球上的四季的形成来说。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两个主要的因素。
前者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后者决定辐射强度的大小。
气候(climate)希腊原意为“倾斜”指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但是,严格的说,只有中纬度地带才是四季分明的。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时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是夏季,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
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
如果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不变,南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始终不变,也就无所谓季节变化了。
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
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
如前所述,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
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地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诚然,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
地球表面的内部内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
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大气分层及各层特点在气象学中,通常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将大气圈分为五层。
(1)对流层 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11km。
特点:a.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没升高100m下降0.65℃。
c.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气流稳定。
特点:a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即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
b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也叫高空对流层。
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
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也叫D层。
(4)暖层 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暖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因而温度随高度上升增加很快。
(5)散逸层 800km高度以上的,空气及其稀薄,地球引力很小。
4、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
在南半球,因海洋的巨大调节作用,一月与七月的等温线分布对比不像北半球那样鲜明。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由于水体增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
所以,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夏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弯曲。
等温线这种弯曲在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
南半球海洋面积辽阔,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不像南半球海面上那样简单、平直,而是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强大的墨西哥湾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
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高于24℃,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
北半球夏季最高温度出现在低纬大陆,如20°—30°N的撒哈拉、阿拉伯、加利福尼亚等地。
5、海陆风的形成过程,画图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
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
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
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
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
6、山谷风的形成过程,画图在山地区域,日出以后山坡受热,其上空气增温很快,而山谷中同一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因而产生由山谷指向山坡的气压梯度力,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这就是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很快,而谷中同一高度的空气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这就是山风。
在山地区域,只要大范围气压场气压梯度比较小,就能出现山谷风现象。
在平原与高原相接地区。
由于高原边缘地面气温与平原上空同高度上的气温差异,也会出现类似山谷风现象。
7、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气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有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亚洲东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高压前端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大,冬季等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
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但由于亚洲南部远离高压中心,并且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陆海间热力差异小,故冬季风尽管干燥,但势力比东亚的冬季风弱;夏季,南亚位于赤道低压内,从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东南信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为西南季风,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南亚夏季风来的急,势力比东亚夏季风强,气候特征炎热潮湿多雨。
8、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差异(1)气温的年、日变化: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
而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一天中的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
(2)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海洋性气候在气温年变化中,北半球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南相反),在高纬度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如旧金山)。
而大陆性气候在气温的年变化中,北半球最暖月与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
(3)春温秋温: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
大陆性气候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4)降水:海洋性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