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温度单位K(P6)开尔文英文是Kelvin 简称开,国际代号K,热力学温度的单位。

开尔文是国际单位制(SI)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以绝对零度(0K)为最低温度,规定水的三相点的温度为273.16K,1K等于水三相点温度的1/273.16。

热力学温度T与人们惯用的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因为水的冰点温度近似等于273.15K,并规定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K)与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完全相同。

开尔文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Lord Kelvin而命名的。

1K=1℃开氏温度标度是用一种理想气体来确立的,它的零点被称为绝对零度。

根据动力学理论,当温度在绝对零度时,气体分子的动能为零。

为了方便起见。

开氏温度计的刻度单位与摄氏温度计上的刻度单位相一致,也就是说,开氏温度计上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计上的一度,水的冰点摄氏温度计为0℃,开氏温度计为273.15°K。

冲日亮度(P8)冲日(英文:opposition),简称冲,是由地球上观察天体与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天体与太阳各在地球的两侧的天文现象,相对于冲日的现象为合日。

岁差、章动和极移(P19)岁差(岁就是年的意思)就是恒星年与回归年的时间之差(20分24秒),为地球运动时受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下的固体潮汐而导致地球差异旋转所致。

章动:地球就好像一个围绕地轴自转的陀螺,当陀螺的自转速度不够大的时候,陀螺的对称轴还会在铅垂面内上下摆动。

呃,就是陀螺要停下来的时候,左右摇摆的样子。

(需要的话,我明天给你贴个图片)岁差(其他天体对地球运转轨道的扰动)以及章动(地球自转的因素)这就导致了地球的自转轴在天球上描绘出一条波状曲线。

也就是极移(就是指北极星的移动)。

超基性岩石(P23)为火成岩的一类。

火成岩(IgneousRock)由岩浆(Magma)直接凝固而成。

高温之岩浆在从液态冷却中结品成多种矿物,矿物再紧密结合成火成岩。

化学成分各异之岩浆,最後成为矿物成分各异之火成岩,种类繁多,细分之有数百种。

酸度和碱度是火成岩分类的重要化学成分依据,酸度即指SiO2含量,据SiO2重量百分数,超基性岩石——通常将火成岩分为四大类:超基性(Ultrabasic)(SiO2<45%),基性(Basic)(SiO2 45~53%),中性(Intermediate)(SiO2 53~66%),酸性(Acidic)(SiO2>66%)。

据碱度(σ表示),可将每大类岩石划分为三种类型:钙碱性(σ<3.3),碱性(σ=3.3~9)和过碱性(σ>9)。

对于超基性岩,是据SiO2和(K2O+Na2O)总量来划分碱度。

(K2O+Na2O)>3.5%为过碱性类型,如霓霞石、霞石岩、碳酸岩等;(K2O+Na2O)<3.5%为钙碱性和碱性金伯利岩习惯上称偏碱性超基性岩超基性岩和超镁铁质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SiO2含量为依据命名的,后者是以富铁镁矿物而命名的,绝大多数超镁铁质岩都是超基性岩。

但某些超镁铁质岩如辉石岩、角闪石岩等,其SiO2应属基性岩的范畴,但它们几乎不含长石,且常与橄榄岩等密切共生,因此一般放入超基性岩类中介绍。

负熵增长(P127)负熵即熵减少,是熵函数的负向变化量。

第二章地壳硅酸盐类(P30)含有硅酸根(SiO4)的矿物的总称(也包括其它的含硅盐,如偏硅酸盐,硅灰石CaSiO3即一例)。

可看作SiO2与其它氧化物(多为金属氧化物)的结合体。

硅酸盐类矿物是地壳中种类最多、含量最大的矿物。

已知有800多种,占全部已知矿物的近1/3;质量占地壳总质量的75%。

比较重要的有长石(正长石、斜长石、副长石)、云母、橄榄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绿帘石、辉石、角闪石、硅灰石、滑石、高岭石、绿泥石、蛇纹石等。

其中长石即约占地壳总质量的58,为地壳中最主要的矿物。

基质(P32)有些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细小的颗粒之中,地质学上把其中大的矿物颗粒叫斑晶,细小的叫基质(matrix)。

基质是小于0.03毫米的细粒碎屑物质及粘土矿物,它们一般是碎屑物质一起机械沉积的,它们对碎屑颗粒也起胶结作用。

由于它们的颗粒是非常细小的,故肉眼下看不清其颗粒轮廓,多为泥状结构,具泥土状断口,光泽暗淡,颜色多样,因混入不同的色素物质而异。

单子叶(P58)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被子植物门的1纲。

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的称为单子叶植物。

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

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um(微米长度单位):是长度单位,1mm(毫米)=1000um(微米) 1um=1000nm(纳米)铅直方向(P61):类似于铅直高度。

所谓的铅直就是一根细绳的一头缠一个比拳头稍小的铁锥,自然下垂时,它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铅直高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的高度。

(就是重力的方向,在建筑行业为了保证房子与地面垂直,常用铅锥绑在绳子的一头挂在墙上,所以叫铅直)空气质点(P62):质点就是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

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者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把近似地把该物体看作是一个具有质量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物体,称为质点绝热(P77):就是隔绝、阻止热量的传递、散失、对流,使得某个密闭区域内温度或者热量不受外界影响或者外界不能够影响而保持内部自身稳定或者独立发生变化的过程和作用。

绝热的作用包括保温和保冷两个方面。

绝热常与物质、过程、作用等词构成具有绝热作用特点的合成词。

补充:绝热过程,是指任一气体与外界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是在和周围环境之间没有热量交换或者没有质量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状态的变化。

大气层中的许多重要现象都和绝热变化有关。

例如,在大气层的下层通常存在着温度随高度而递减,主要就是由于空气绝热混合的结果。

导致水蒸汽凝结、云和雨形成的降温作用,主要是由于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的结果;晴朗的、干燥的天气通常是与空气下沉引起的增温变干作用有关。

上升空气的降温作用和下沉空气的增温作用主要是由于空气的绝热膨胀和绝热压缩的结果。

如果一个受到增温作用或降温作用的系统通过辐射和传导与周围发生热量交换,那么就称之为非绝热过程(diabaticprocess)。

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块的状态变化通常接近于绝热过程。

气块上升,外界气压逐渐降低,气块体积膨胀作功消耗内能而降温,叫“绝热冷却”;气块下沉,外界气压逐渐加大,气块体积因外力作功被压缩,使其内能增加而升温,叫“绝热增温”。

在热力学中,热力学系统始终不与外界交换热量,即Q =0 的过程。

理想气体准静态绝热过程的方程为pV^γ=常量,其中p 、V 是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γ=cP/cV是定压热容与定体热容之比。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绝热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功等于内能的减少量。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可逆的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不变。

用良好绝热材料隔绝的系统中进行的过程,或由于过程进行得太快,来不及与外界有显著热量交换的过程,都可近似地看作绝热过程。

例如内燃机、蒸汽机汽缸中工作物质的膨胀过程,压汽机汽缸中的压缩过程,汽轮机喷管中的膨胀过程,以及气象学中空气团的升降过程,还有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等,都可当作绝热过程处理。

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绝热体系为和外界没有热量和粒子交换,但有其他形式的能量交换的体系,属于封闭体系的一种。

绝热过程有绝热压缩和绝热膨胀两种。

常见的一个绝热过程的例子是绝热火焰温度,该温度是指在假定火焰燃烧时没有传递热量给外界的情况下所可能达到的温度。

现实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符合定义的绝热过程,绝热过程只是一种近似,所以有时也称为绝热近似。

绝热过程分为可逆过程(熵增为零)和不可逆过程(熵增不为零)两种。

可逆的绝热过程是等熵过程。

等熵过程的对立面是等温过程,在等温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热量被转移到了外界,使得系统温度恒定如常。

由于在热力学中,温度与熵是一组共轭变量,等温过程和等熵过程也可以视为“共轭”的一对过程。

如果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变化快到足以忽略与外界的热交换的话,这一变化过程就可以视为绝热过程,又称“准静态过程”。

准静态过程的熵增可以忽略,所以视作可逆过程,严格说来,在热力学中,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没有严格区分,在某些文献中被作为同义词使用。

同样的,如果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变化慢到足以靠与外界的热交换来保持恒温的话,该过程则可以视为等温过程。

二、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通常由气体压强的变化引起。

绝热压缩发生在气压上升时,这时气体温度也会上升。

例如,给自行车打气时,可以感觉到气筒温度上升,这正是因为气体压强上升的足够快到可视为绝热过程的缘故,热量没有逃逸,因而温度上升。

柴油机在压缩冲程时正是靠绝热压缩原理来给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点火的。

绝热膨胀发生在气压下降时,这时气体温度也会下降。

例如,给轮胎放气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放出的气体比较凉,这正是因为气体压强下降的足够快到可视为绝热过程的缘故,气体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温度下降。

这些温度的变化量可以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精确计算。

绝热过程是系统在和外界无热量交换的条件下进行的过程。

实现绝热过程有两种情况:①用绝热材料制成绝热壁,把系统与外界隔开,就可以近似地实现这一过程。

如图(1)②使过程快速进行,系统来不及与外界进行显著的热量交换。

例如:内燃机中热气体的突然膨胀,柴油机或压气机中空气的压缩、声波中气体的压缩(稠密)和膨胀(稀疏)等都可近似视为绝热过程。

外螺旋型式运动(P92):风速分量(P94):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P9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不同成因(P97):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有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夏季从副高西南部吹出的东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从蒙古高压吹出的西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南季风。

而南亚季风的成因与行星风带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从蒙古高压吹出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西南季风。

山谷风(P97):/view/268890.htm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

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见图5-41)。

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