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操的五大谋士

曹操的五大谋士

曹操的五大谋士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二梯队的谋士放在一起。

这是为什么呢?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这五人,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风评等方面,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郭嘉,鬼才所以说荀攸的品行和评价最高荀攸总结:我觉的荀攸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和城府深·七八岁的时候被喝醉的叔父荀衢误伤了耳朵,出入游戏就知道躲着荀衢,荀衢听说后“惊其夙智如此”。

·十三岁的时候就看出主动请缨为祖父荀昙守墓的人“殆将有奸”,其识人之能可见一斑!·行刺董卓失败后,共犯何颙“忧惧自杀”,而荀攸则“言语饮食自若”,这是何等强大的心理素质!·董卓死后,荀攸得以免罪,“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这里可以看出荀攸的远见。

·口风很紧,跟随曹操后所出的计谋连家人子弟都很少知道,有人问他太祖取冀州的始末,他怎么回答的?“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这个回答真是狡猾狡猾的,身为谋主来一句“我怎么知道”,直接堵住了其他想要来问他人的口。

荀攸太低调。

纵观荀攸传,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连一直在旁边吐槽各种记录的裴松之,都没有说过他半句不好。

做人如此。

早年经历各种淡定,被董卓关牢里也吃喝不耽误。

跟了曹操以后,所有的记述都是某战出某策。

没有任何逸闻。

曹操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曹操还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对曹丕)而曹丕怎么做的呢?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曹丕是世子,世子就是半个主子。

居然下拜。

可见一斑。

荀彧荀彧,字文若,豫州颍川颍阴县人;荀攸叔父。

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被曹操追赠为敬侯。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谋士。

曹操开始十分信任荀彧,不亚于汉高祖刘邦信任留侯张良。

后来荀彧听说曹操有称王之志,才发现曹操不是忠贞的汉臣,他心目中的“明公”不是这个样子。

这是荀彧个人的人生悲剧。

一深谋远虑荀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深谋远虑,每每做大事情必先考虑其后的发展。

早年其投于袁绍门下,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

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由一个一般的割据武装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确立了最后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可以说多半归功于荀彧的谋略。

最能体现这点的是荀彧为曹操所做的三大决策,即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迎汉献帝于许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

曹操在占据兖州为根据地之后,为其父死于陶谦部下之手而耿耿于怀,举大军攻打徐州。

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巩固了曹操的大后方。

当听到陶谦病死,刘备做了徐州牧后,曹操又要起兵讨伐刘备。

在这个关键时刻,荀彧谏曰:“昔高祖(刘邦)保关中,光武(刘秀)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

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

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

”从这段谏词中可以看出荀彧目光长远,工于谋略。

而后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致使曹操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以中央的名义进行征伐,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为其讨伐诸侯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官渡之战前,曹操因为军力与粮草不济,萌生退兵避袁绍之锋锐的想法。

正当犹豫不决之际,荀彧至书曹操提出:“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公今划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

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从而彻底稳定了曹操的开战之决心,于是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基本统一北方。

小说中荀彧尽管很少跟随曹操出现在战争第一线,却知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不得不让人钦佩。

二清高正直荀彧为曹魏所建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

《三国演义》对荀彧的高超智谋也很崇敬,但因其身处曹魏集团,根于“尊刘贬曹”的思想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与正史不同的悲剧下场。

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太祖年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他是病死的。

但《三国演义》却写荀彧服毒身亡,被曹操害死:“彧也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终寿春。

乎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

盒上有操亲笔封记。

开盒视之,并无一物。

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

”荀彧虽于曹魏集团的建立居功甚伟,却落得个被曹操逼死的下场,这也和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荀彧为人高尚,生活勤俭,不贪图钱财。

在从曹操的这些年中,曹操经常赏赐大量金银财帛,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

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

并让其侄荀攸在曹操面前多次推辞,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

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

”荀彧不得已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

公元207年,随着荀彧功劳的累积,曹操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

曹操觉得封赏得还不够,又要加封荀彧为三公的高官。

荀彧淡泊名利,让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了念头。

为官而不喜爵禄,这一品格已经让许多人折服,也足以使当代挖空心思捞钱谋晋升的官吏们汗颜。

三善谋略而不善谋身若仅仅只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远远不足以让曹操对荀彧起恨,乃至狠下杀心。

荀彧的悲剧在于他是忠于大汉的君子而非忠于曹魏的鹰犬。

荀彧之死的导火线是他反对曹操称魏公。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

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此言一出,曹操心里必定是深深怨恨,虽当时无所行动,却早已谋划除掉荀彧。

荀彧之所以会说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言论,是因为他的个人政治理想是匡扶天子,维护汉室,中兴大汉王朝。

当初投入曹操手下尽心扶持,也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曹操能清君侧、勤王事,尽心辅国。

称公一事,表面上是一个官位之争,实际上是“扶立汉室”与“自立为王”两种思想在斗争。

晋封魏公,那曹魏与汉朝廷就是国与国的平行关系了。

既然他是汉朝的忠心臣子那就一定不能让曹操压迫皇帝,行篡权窃国之事。

如此明知无法阻止曹操称公,也必须进言反对,以全自己尽忠汉室的一片良苦之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一高风亮节,不失为当时士大夫的典范,无愧于后世对他无双国士的称赞。

荀彧善谋略却不善谋身,清正高洁的品格使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恶吏,甚至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曹操。

当曹操还将其视为“吾之张良”时,尚可安身立命;而当他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之时,他便失了在曹魏立足的资本。

所以,在收到曹操送的食盒而内空无一物时,他也意识到了,主公心中已经没有自己的地位了。

那荀彧的死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

此时的曹操天下已二得其一,且帐下谋士如云,要你老迈的荀文弱何用。

程昱程昱:刚戾傲慢,狠,自大狠:《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这事情大约发生在兖州之乱时,张邈等趁曹操攻徐州时叛变,招吕布入兖州,急攻曹操本县。

后兖州突遇饥荒,饿殍遍野,流民满地,曹操吕布双方,谁也没办法再发起攻势,战事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

也就在这时候,程昱,在他的本县东阿,四处为曹操搜刮粮食。

实在找不到粮食的时候,程昱就把人肉晒干,做成肉脯,掺在粮食里。

如此说是真,确实够狠!书记:“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也就是说程昱这个人性情刚直暴戻,和旁人有不少过节。

贾诩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首先,算无遗策!这么高的评价还不是我给的,是陈寿给的。

《三国志》魏书十之荀彧荀攸贾诩传中原句,贾诩,庶乎算无遗策。

仔细想想三国中那么多谋士,有几个可以称得上算无遗策。

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都不行,我能想到就只有郭嘉和荀攸了吧,全是是曹营的。

那就说说他的计谋吧,《三国演义》中对贾诩描述最多的,也是最著名莫过于在张绣麾下时,先投降曹操又叛变,再败于曹操又胜之,最后又投降曹操。

我猜张绣都玩懵了,结果曹操死了典韦,死了大儿子曹昂,死了侄子曹安民,和贾诩还是相见如故,英雄惜英雄吧!简单梳理下,让败军李傕郭汜联合杀回长安,生灵涂炭,献帝丧胆;让张绣先投降后叛变曹操,差点杀死曹操,曹操折一堆心爱之人;让张绣先不追击曹军,张绣不听,后又让追击,结果先败一阵后又战胜,强行五五开;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时,袁绍派人招降张绣,贾诩直接骂走使臣,然后让张绣投降于曹操;来曹营后更加厉害,这大多是《三国志》中记载的,演义中后面几乎很少在露面了。

先让曹操尽早确定战机,战胜袁绍;然后不让曹操去争江东,不听,结果赤壁大败;帮曹操出谋离间马腾韩遂,平了西凉;给曹操讲刘表袁绍的故事,让曹操明白确立谁为太子;曹丕继位后,分析蜀国和吴国的局势,不能力破,让他安心发展国力,不听,结果曹丕江陵大败。

想到诸葛亮的一句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全性命的技巧恐怕没人能和贾诩相比吧,可以说三国中贾诩是唯一一位得到善终的谋士。

晚年的贾诩,正确的选择了退居在家,不再参与天下纷争。

三国志中原文,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对了,连肉都不吃了,斋戒了。

大风大浪经历过后,内心已经平静了,或许是天下纷争看的太多,不愿再见生灵涂炭了吧。

作为乱世中的一个谋士,洞悉人性,择明主而栖,出谋划策,还能算无遗策,最后寿终正寝,77岁高寿,能够审时度势,懂得进退,堪称三国中真正的大智慧之一,以此称之三国第一谋士绝对没有非议。

但是,为什么说不好评价呢?如三国杀中贾诩的技能——乱武和完杀所说,贾诩之计太过狠毒,而且我个人感觉没有什么原则。

连李傕郭汜这样的人,他都为其出谋划策,致使汉帝流离,朝廷崩坏,人民受的苦就更不用再提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生存,但是想想诸葛亮未遇明主,可以在隆中唱歌读书;郭嘉未遇曹操时也赋闲在家;甚至连曹操年轻时都在家读书练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