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反思这篇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
《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
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
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诗教的有情。
为此,教师必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人物的宁死不屈的精神。
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练、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分为这几部分,第一部分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对“囚”字的理解。
第二部分初读诗歌,读通读熟。
第三部分,精读感悟,第四部分拓展理解,你想对叶挺说些什么?第五部分推荐课外读物。
我觉得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设计中由理解“爬”字入手,让学生感悟敌人对革命者的引诱与侮辱,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效果较好。
再就是导入部分,由“囚”字使学生感受其意,理解被囚禁者渴望自由的心里。
失误是由于时间原因第四部分拓展没有进行。
当然没有一节课可以做到完美,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篇二:囚歌三首拓展阅读《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文本解读:这三首诗都是作者在身陷囹圄之时,面对着国民党的血腥迫害,坦然面对死亡,宁死也不愿背叛人民、背叛党的英雄写照,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时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富含深情,表达作者的豪迈气概和一腔爱国热情。
课前预习:1.运用诗歌的朗读技巧,熟练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
3.初步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及其相关背景。
2.运用诗歌的朗读技巧,熟练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体会作者为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评价任务:1、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回顾革命英雄: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罗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伏契克的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就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的为信仰视死如归的赤子之心,今天我们学习几位革命者的诗篇,来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认识革命英雄:学生介绍:★学生1:叶挺(1896-1946),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学生2: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河南扶沟人,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1934年11月9日,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被杀害,时年39岁。
★学生3:陈然(1923--1949),河北人。
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任中共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特支书记,1948年四月被捕,1949年10月28日被国民党反对派杀害。
三、朗读诗歌——感受英雄气质:1、诵读指导、标注节奏。
明确朗读要求: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选择一首诗歌,用“/”表示节奏,着重号表示重音朗读,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教师板示:(1)《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2)《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3)《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2、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情感。
3、自由朗读:(注重语气,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充满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无畏气概。
)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全班齐读课文。
四、比较阅读——感受英雄思想:1、这三首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有什么相似之处?2、批注相关诗句,讨论这三首诗歌共同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五、自主小结——倾听英雄心声:这三首诗都是作者都是作者在身陷囹圄之时,面对着国民党的血腥迫害,坦然面对死亡,宁死也不愿背叛人民、背叛党。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时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背诵三首诗歌。
二、合作学习《囚歌》、《我的“自白”书》,探究诗句丰富意蕴:1、结合《囚歌》,解释下列词语。
①囚歌:②永生:③人:④狗:⑤地下的烈火:⑥活棺材:2、①、诗中有两个“自由”,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②、作者要什么样的自由,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③、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明确:1、①、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②、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
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③、人:坚定的革命者。
④、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⑤、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⑥、活棺材:监牢。
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2、①、第一个“自由”是躯体的自由,是国民党反动派给予的所谓的“自由”;第二个“自由”是真正的自由,是身心与灵魂的自由。
②、真正的自由,是身心与灵魂的自由。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篇三: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囚歌》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二首》里的一篇诗歌,写叶挺将军在敌人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忍受着敌人的残害,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革命者誓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看两张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师语小结。
(这些低矮潮湿的房子,便是曾经关押革命战士的监狱。
1945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10余座监狱。
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就因为有无数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棺材”。
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
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间牢房,便是渣滓洞中的二号牢房。
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
生命烧掉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
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一首诗(出示《囚歌》手稿,并配以朗诵。
)2、这个留名为“六面碰壁居士”的人便是我国著名将领“叶挺”将军。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
(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
5、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囚”的字音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释题:这首诗名叫“囚歌”,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
板书:失去自由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4、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
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1)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5)我们这样想,敌人又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这是一组什么词?(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