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看来需要继续努力啊)闲话不说,我们进入今天第三课的学习。

在此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导入设计导入:采用《好了歌》导入本课课程汉:师:同学们觉得当皇帝好不好?生:师:其实皇帝也是很烦恼的,为什么呢?大家看图上这首好了歌,皇帝愁什么呢?生:师:很好,担心地方权利过大,这是历代帝王忌讳的问题,第一子目其实也就是讲汉唐宋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那么帝王们又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第一课时:新课讲授师:首先我们来看汉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页引言部分,思考:汉初实行了什么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是你,你怎么解决?(分小组讨论)生:……结论参考:郡县封国并存、出现七国之乱(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诸王以清军侧之名造反,后来被周亚夫镇压)、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小组陈诉的过程中注意汉初既有郡县,又有封国,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

在七国之乱后补充酌金夺爵的故事(公元前112年))通过补充酌金夺爵,说明之后诸侯权利几乎被削弱殆尽。

师:同学们听过新贵妃醉酒没?里面有句歌词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是指的谁和谁?生:杨贵妃和李隆基师:对了,755年也就是唐玄宗末期,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一直打到了长安,当时杨贵妃和唐玄宗及将士逃到了剑门关,美色误国嘛,而愤怒的将领要求处死杨贵妃,而杨贵妃为了心爱的人在马嵬坡自尽。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他哪来的胆子造反?请同学们结合12页教材谈谈你的想法。

生:……师:对了,唐朝的节度使在政治上掌握自主权,本地的事务自己就能自主,经济上掌握财权,军事上拥有精兵强将,简而言之,有权有钱还有兵,这就有了资本。

从安史之乱后,尽管唐中央镇压了这次暴乱,但大家看这么多节度使,唐朝的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出现了地方割据的局面,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直至959年恭帝即位,当时他只有七岁,第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登上皇位。

宋:师:宋太祖即位后,深感国家一直混乱肯定是不行呀,所以宋太祖就问天下之乱何故也?赵普就说了君弱臣强,建议收权制钱收兵。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归纳出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并在书上归纳出来。

生:……结论参考:根据学生回答的补充,主要有三点: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重现,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师:内容有点多,但同学们想,造反的资本兵钱权,那么反过来皇帝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得从兵、钱、权着手,同学们下去也可以以此为线索背诵。

首先:兵,权收中央,抽调精兵。

权,文官管理,通判监督。

钱:地方小份,中央大份。

(通过此说明地方没钱没权没兵,加强了中央集权)师:同学们学过了分封制,郡县制,我们知道以前并没有省对不对?但我们看今天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等等什么什么省,同学们知道这是起源于哪个朝代么?生:元师:对了,省起源于元朝。

还记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么?大家看这幅地图,成吉思汗带领铁骑三次西征,元朝的最大疆域高达3300万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元朝为了管理疆域开始实行行省制度。

而这项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生:…结论参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引导,着重行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地方被制约管理,中央集权加强) 师:对了,这位同学说的不错,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

从国、郡到省,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从我们今天来看,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这部分需要背诵。

补充考点:展示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封国并存、图片师:大家观察这三幅图片有什么区别?注意角落的注释。

生:……师:大家要注意如果在考试中给你类似的图片,你要注意观察,如果只有像第一幅图这样,你们要知道这讲了什么?分封制,哪个朝代,西周。

如果只有郡,便是秦朝,郡县制,如果既有郡,又有县,便是西汉初期,如果大多数省,则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好了,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这节课的内容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地方权利被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课时:推进新课导入:复习式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好了歌讲到皇帝愁的是什么?生:中央集权师:除了中央和地方,上节课有同学提到了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我们今天来看看皇帝是如何加强郡主专制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页,分四个小组讨论汉、唐、宋、元皇权和相权存在什么矛盾?皇帝又是如何来解决这些矛盾的?生:……师:同学们知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说的就是宰相了,稍不注意皇帝就hold 不住了,就像汉朝宰相就是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即使是皇帝对其也退让几分,这样君权便受到严重削弱。

所以到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这就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如此一来,相权便收到了削弱,到东汉时期,大权由皇帝总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此可见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师:同学们看书告诉我魏晋至唐,形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制度是什么?生:……师:对了,从魏晋至唐,三省六部逐渐演变形成,那么三省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职能呢?生:……师:以前我就老是把三省的职能记混,大家可以这样记,门下省,就像你办事找人审议得先进门,所以联想门下的职能就是审议,中书省的中字,这就像一支笔,做了决策是不是得用笔批准。

尚书省就是高大尚嘛,手持尚方宝剑无所畏惧,其职能就是执行了。

同学们记住了么?三省六部最大的特点便是将相权一分为三,彼此牵制,这种制度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师:三省虽说分了相权,但三省的最高长官还是是宰相。

同学们看到“学思之窗”,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师:因而宋朝统治者仍在设法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1)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枢密使分割宰相军事权。

(3)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4)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由此一来,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师:同学们看到教材,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长官,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到了元朝后期的时候出现反弹,宰相权利极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算你是皇帝你惹我也需要掂量掂量,小心下台。

思考: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师:随机用ppt打出答案。

趋势: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皇帝权力逐步加强。

显示相权与皇权矛盾一直存在并加剧。

同学们看,从汉武帝重用侍从削弱相权,魏晋至唐采用三省六部牵制相权,到宋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相权,即使在元后期出现反弹,但总的趋势宰相权利是逐步削弱,皇帝权利不断加强的。

师:好了歌里说要是官吏选不好,贪腐问题治不了,这也是很头疼的啊。

大家看到图片上面的三个人物,并结合教材,告诉我他们分别可以在哪个朝代任官?生:……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补充评价。

大家记住,察举制,举什么,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品在古代就有门第的意思,比较注重出身,如果你是出身寒门,那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官。

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补充:发展过程:(1)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2)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3)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4)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围绕这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两条主线展开,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中央的权利在怎么样?对,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利呢?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相权在不断削弱,请学生画出本课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