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_3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_3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否定了神的意志
积 极: 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本
主义本质
局限性: 强调人的主观感受,重视人的作用,忽视
人的道德,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 义泛滥
返回
苏格拉底
孟子
孔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福各特
“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 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 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
隐士与熊的故事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
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 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 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美德即知识”
③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前469—前399)
中国古代类似于苏格拉底 的思想家有谁?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有什么积 极意义?
(2)评价:
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 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想一想: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 和不同点?
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 大的痛苦。
◇学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 老年人的粮食。
——亚里士多德
伟大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似乎是属于另一个时代, 另一个民族和不同思想形式的人,他在任何 时代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不能用希腊 人的视角去看代他,他即被他的崇拜者也被 他的诽除 武装谤者所误解”.
4、亚里士多德
(1)观点: 强调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然界中,
人类是最高级 (2)地位:
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前384——前344)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 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曾就学于雅 典,学业精进,后来被马其 顿国王腓力一世聘为太子亚 历山大的教师。数年后,他 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 著述。他的著作丰富,内容 广泛,大多已经散失,现存 47部著作。他解剖过50多种 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 域。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 创立了逻辑学。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 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 文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精神?(humanism)
广义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 种文化传统。狭义指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核心是 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 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 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
“吾爱手 明吾:掌师现向,实下世,吾界好才象是在他说 尤爱的真研理究课”题。柏拉图 -亚则 示里右一士手切多手均指源德向于上神,灵表的
启示。这两个对立的
手势,表达了他们思
想 上的原则分歧。
亚里士多德部分著作(中文单行本书影)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
都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之心。 实际上强调人要有美德
出生时代: 公元前5世纪 时代背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重要主张: 都强调“道德”的价 主要方式:值都重视教育的功能
精神品质:“忧道不忧贫”救世精神; “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孔子侧重在社会方面 苏格拉底侧重在个人方面
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 越关注“人”本身
二、代表人物:
1、智者学派(重点) 代表:普罗泰格拉
(1)探索主题:
人和人类社会
(2)思想主张
普罗泰格拉
(约前481—约前411)
①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
“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局限性: ——忽视道德
2、苏格拉底(重点)
(1)思想主张:
(小结)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比较
重要主张
普罗泰格拉 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教育对美德同样重 鼓要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
亚里士多德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相 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同 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不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 同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重视教育
相同点:都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
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 个人的作用,忽视社会道德
不同点:
苏格拉底强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的尺度”,调道德对人作用,认为美德 即知识
3、柏拉图
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代 表 作《:理想国》
(1)观点: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
没有人自愿做恶,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邪恶即无知” ;没有知识,甚至无法去道 德 ——认识你自己,知识来源于教育——知 识就是道德(或道德就是知识,或知德合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
意思—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认为判断是 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强调 个人选择。 请思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 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 其发展
★单元线索
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的过程
西方奴隶制时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人 文精神的萌芽——古希腊思想家们(智者 学派、苏格拉底等)的思想。
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思想
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弘 扬——启蒙运动。
•根据智慧品德进行明确
分工,各司其责;
•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2)评价:
(前427—前347)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理想国》
第一等级: “贤哲”, 具有智慧的品德,国 家的统治者
第二等级:武士,具 有勇敢的品德,国家 的捍卫者
第三等级:农民、手 工业者,具有节制的 品德,国家的劳动者 和供养者
哲学的诞生及含义
◆哲学的诞生:约公元前7世纪
◆含义:“爱智”、“爱智慧之学”
◆起源: 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
界观。古希腊的哲学是欧洲乃至 整个西方哲学的源头。
一、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原因:
1、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繁荣 主要原因
2、奴隶制民主发展到顶峰 3、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4、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 内容,人在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