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CDE)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下列表述中能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CE)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它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它在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具有参与筛选对象的作用
它对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它有助于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善和美的价值追求
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 )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DE )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经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 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作用
4、真理具有(ABCDE )
A 具体性
B 全面性
C 过程性
D 客观性
E 普遍性
使用价值是( C )
A 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范畴
B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范畴
C 一切社会存在的范畴
D 一个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ABCD )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使用价值的存在是价值存在的前提
D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商品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是(BD)
A 商品和劳动产品中都凝结有人类的劳动,因此都具有价值属性
B 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 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 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CD )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AB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货币
E 世界货币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ACE)
A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 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C 可以是纸币
D 必须是金属货币
E 可以是信用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是(D)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
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货币职能有(BC)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BC)
B 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C 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 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BCD)
A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 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CD)
A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B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
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D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E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由于应用不当等原因,科学技术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
此外,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比如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
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快资本周转?
(1)缩短非劳动时间;
(2)提高劳动效率;缩短
劳动时间;
(3)加快销售和购买速度;
(4)减少固定资本的量,
加大流动资本的量。
辨析: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
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期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
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
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止境的。
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正确的。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
4.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和经济根源。
二是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唯心史观主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5.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错误。
二者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而是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6.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错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8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历史发展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有其客观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思想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9.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错误。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直接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10.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错误。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式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把物质归结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东西。
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