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六、材料分析题(一)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

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是也。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的绝对”。

请回答:(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答案要点:(1)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3)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3、下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自《吕氏春秋·察今》材料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引自《准南子·人间训》请回答:(1)材料1刻舟求剑和材料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2)材料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答案要点:(1)两则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随之而变化,不是被讥笑为固执迂腐(刻舟求剑),或就会在行动遭受挫折和失败(楚人过河)。

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2)寒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揭示好事和坏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好事和坏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这一寓言的合理之外在于警示人们遇到好事和坏事都冷静对待与处理,不因好事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坏事而悲观失望。

这一寓言不可取之处在于是从个人家庭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衡量好坏。

(3)人们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矛盾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4、分析下列有关材料: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3,指出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1)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2)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出来的。

(3)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公开否认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中,把矛盾仅看作是字面上、语句上的存在。

材料分析题、?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关于世界的本原,最简捷的途径是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去寻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

(注:始基即根本,或本原;无限就是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统治着整个世界的是“秩序”,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的间隔,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数”。

万物产生于“一”。

?材料3:?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

?材料4:?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无物常存,我们怎么认识它呢感官得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认识理性中的东西(即存在),只有它才不会欺骗我们。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三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与材料4相比,分析二者的区别?参考答案:?(1)材料1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三位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原统一在一种自然物质上。

阿那克西曼德试图从“无限”中探索事物的本原,其意义远比其他两位哲学家要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到抽象的“数”上,尽管它远离了感性经验,但由于它将“数”当作本原,因此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3)材料3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这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在。

”是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它同材料4是相对的,材料4将“存在”(思维)当作了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4中的“存在”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