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团东南区域公司设计管理中心 - 1 - 结构设计指引细则
金地集团东南地产公司 2012.08 金地集团东南区域公司设计管理中心
- 2 - 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1.主要设计参数 1.1风荷载及地面粗糙度 建筑物的基本风压根据规范及地方规定确认。 对于在建城区,如果周边小区已大面积开工,地面粗糙度类别建议选用C类(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1.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次要的轻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0.2.9,丙级基础可以考虑不做沉降观测。 1.3抗浮计算 选择抗浮水位时,应考虑周边场地、道路标高的影响。除非有明文规定或者项目情况确有需要,不建议按通常水位计算到室外地坪标高-0.5m,优先按周边市政道路标高考虑抗浮水位。 抗浮荷载应考虑覆土、梁、柱、楼板(底板)及混凝土面层等,不考虑装修荷载、填充墙及活荷载。 抗浮计算公式:抗浮荷载标准值/水浮力标准值≥1.05。 1.4主要结构材料 1.4.1混凝土部分: 混凝土强度强度等级根据竖向高度向上逐渐减小,范围C15~C45,具体应用如下: a.剪力墙、框架柱部分:C25~C45,原则上采用C25,如果计算需要,下部采用高标号混凝土,沿高度逐渐减小。 b.梁、板部分:两种方案,同竖向构件或者统一采用C25(C30)(根据各项目现场实际需要定)。 c.地下室或基础(底板、承台、地梁等):有防水要求时采用C30(C35),无防水要求时C25,垫层混凝土C15。 d.其它部分(填充墙、构筑物中的节点、构造柱、圈过梁等):C20~C25 e.超长地下室应通过后浇带解决收缩问题,不宜用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做法。 1.4.2钢筋部分: a.剪力墙部分(含暗柱) 金地集团东南区域公司设计管理中心 - 3 - 暗柱纵筋: 配筋采用III级钢筋。
暗柱箍筋: 采用I级钢筋或III级钢筋,最小直径可用6; 墙体分布钢筋:采用III级钢筋; b.结构梁部分 纵筋:受力筋采用III级钢筋。 箍筋:采用III级钢筋,次梁及抗震等级为四级的框架梁最小直径可用6。 c.框架柱部分 纵筋:采用III级钢筋。 箍筋:采用III级钢筋(抗震等级为四级时最小直径可用6,柱根可用I级钢8) d.楼板、楼梯部分:采用III级钢筋,底筋最小直径可用6。 e.基础、地梁部分:采用III级钢筋。 f.其它部分:节点钢筋同楼板钢筋;构造柱、圈过梁等可采用I级钢筋和II级钢筋,最小直径6。
2.荷载取值 2.1恒荷载 设计院提供的计算书中应包括墙体、露面等荷载计算过程。 例:40厚C20细石混凝土找平随找随压光: 20X0.02=0.8 KN/㎡ 20厚保温砂浆: 20X0.02=0.4 KN/㎡ (a) 100厚结构板: 25X0.10=2.5 KN/㎡ (b) 120厚结构板: 25X0.12=3.0 KN/㎡ (c) 140厚结构板: 25X0.14=3.5 KN/㎡ (d) 160厚结构板: 25X0.16=4.0 KN/㎡ 20厚板底抹灰: 0.4 KN/㎡ ∑:(a) 4.1KN/㎡ (b) 4.6KN/㎡ (c) 5.1KN/㎡
(d) 5.6KN/㎡ 金地集团东南区域公司设计管理中心
- 4 - 2.2活荷载:
停车库及地下室顶板活荷载按下表取值 类别 标准值(kN/m2)
停车库 及通道
单向板楼盖 (板跨不小于2m) 4.0(客车)
35.0(消防车)(应考虑覆土厚度对荷载扩散作用) 双向板楼盖和无梁楼盖 (柱网不小于6×6m) 2.5(客车)
20.0(消防车) (应考虑覆土厚度对荷载扩散作用)
地下室 顶板 室外
非消防车道 7.0 (施工荷载不含覆土荷载) 3.0 (覆土荷载另加)
消防车道 梁、基础 20×0.8=16(考虑活荷载的折减) 板 20.0 室内 按使用功能取值
3.结构计算参数控制 3.1 SATWE整体计算主要参数: 混凝土容重 (kN/m3): Gc=26.00(考虑外饰面荷载折算后的取值)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计算配筋时否,其余位移、刚度计算时是 各段体形系数: 按实际体型查规范取用,不一定都取1.30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RMC =(计算主楼时默认即可,计算地下室不折减)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高层剪力墙结构 是 多层框架结构 否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高层剪力墙结构 否 多层框架结构 是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 =(有斜向墙肢时,考虑)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 0(计算地下室顶板时考虑为1)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 = 1.5~2.0(根据位移、周期、配筋计算调整)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0.85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BM =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 = 0.70(风荷载控制不宜小于0.8)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 = 0.40(弧梁计算时单独取1.0) 金地集团东南区域公司设计管理中心 - 5 -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 = 1.00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作为刚域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双偏压仅适用于平面不规则的框架结构)
3.2结构计算控制要求 a.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地震力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不应大于1.4,若考虑为超限审查条件之一时不应大于1.2,否则应与施工图审查单位进行沟通协商。 b.高层剪力墙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控制在1/1000~1/1100之间。6度并且场地类别三类以上的地区,20层以下的高层可以适当放宽,但是不能小于1/1500。 c.框架结构及异形柱框架(框剪)结构的位移应根据规范要求适当控制,不宜小于规范数值过多;异形柱核心区抗剪不满足要求时,适当增大边梁截面,不建议增加柱截面。 d.梁、柱配筋结果不宜太大,如果梁、柱配筋普遍偏大,应重新调整梁、柱截面尺寸。
4.构件设计及配筋原则 4.1楼板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下列为最低控制标准,可以根据地方规定调整,但是要提供依据。 4.1.1楼板厚度 楼板厚度取值大于等于楼板净跨的1/40,且不小于100。 局部楼板厚度:坡屋顶采用120厚,平屋顶采用120厚,地下室顶板厚度塔楼范围内为180厚,塔楼范围外160厚。 标准层普通楼板厚度:板跨≤3800采用100厚, 3800<板跨≤4100采用110厚, 4100<板跨≤4600采用120厚, 4600<板跨≤5100采用130厚, 5100<板跨≤5400采用140厚。 板上有墙以及楼板形状复杂时应适当加厚。 4.1.2板跨不宜太小,建议能不布梁尽量不布(即使有降板或有隔墙),要充分发挥楼板作用和钢筋强度。有隔墙而未设梁时,应在具体部位采取加强措施或绘制大样图,不能随意设置加强钢筋。整体计算时,墙体荷载应按照实际输入,避免总体质量偏大。 4.1.3板的计算: 金地集团东南区域公司设计管理中心 - 6 - 弹性板计算时:
板长边和短边之比>3:按单向板计算 板长边和短边之比≤3:按双向板计算 4.1.4板配筋 a.支座与板中配筋由计算决定,支座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计算面积的1.05。 b.楼板厚度≥2m且≤4m时,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 c.地下室顶板、底板及屋面板采用通长配筋加附加钢筋的形式,通长钢筋双层双向配置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并根据计算需要局部附加钢筋。 d.板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时,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1。 e.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不宜仅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4.2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4.2.1梁截面宽度尽量控制在350mm以内,高宽比不宜大于4;梁截面高度取(1/10~1/18)梁的计算跨度,且不宜大于1/4梁的净跨。 4.2.2框架梁支座不满足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水平锚固长度0.4LaE时,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或计算时将支座设为铰接点。 4.2.3梁钢筋配置 a.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决定,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支座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1.1,跨中配筋不宜超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计算面积的1.1; b.主梁面筋贯通筋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 c.当采用四肢箍时,跨中采用两根主筋+架立钢筋(212)的配筋形式; d.主次梁交接处优先采用箍筋,确有必要设置吊筋时,必须根据计算结果配置,不得随意增大; e.抗震等级为四级时,框梁箍筋最小直径可为6,加密区间距最大可为150,且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4.3剪力墙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4.3.1剪力墙的截面厚度 金地集团东南区域公司设计管理中心 - 7 - 底部加强部位,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剪力墙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或剪
力墙无支长度的1/20;其他部位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根据墙体稳定验算结果确定剪力墙厚度,不得随意加厚墙体。剪力墙厚度应控制在400mm以内,避免配置三排钢筋。 4.3.2剪力墙布置 a.剪力墙应不影响建筑功能使用和建筑效果,否则应与甲方及建筑协商确定。布置时尽量减少剪力墙小墙垛的数量和长度,尽量不采用短肢剪力墙构件和短肢剪力墙结构。当位移计算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加长外墙处墙肢,尽量减少房屋中心部位的墙肢。 d.剪力墙布置时尽量不采用框架柱构件和端柱,若必须采用,则尽量减小框架柱和端柱截面尺寸。 4.3.3剪力墙配筋 a.规范规定的墙身水平及竖向最小配筋参考下表:
墙厚 三级(0.25%) 四级(0.2%) 排数 180 8@220(0.25%) 8@250(0.22%) 2 200 8@200(0.25%) 8@250(0.20%) 2 250 8@150(0.27%) 8@200(0.20%) 2 300 10@200(0.26%) 8@150(0.22%) 2 350 10@180(0.25%) 10@200(0.22%) 2 400 10@150(0.262%) 10@180(0.22%) 2 b.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应采取多种直径钢筋进行搭配,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c.剪力墙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处尽量不用箍筋,且采取外大箍内小箍的方式,计算配箍率时应考虑水平钢筋; d.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纵筋最大间距250mm,最小直径6mm; e.普通剪力墙结构墙顶不应设置暗梁,总说明中如果存在该要求,应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