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技术法律法规

生物技术法律法规

1、基因歧视的根源是什么?体现在哪里?如何防止?
根源:基因是个体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一种蛋白质分子结构,起承载、转运、复制遗传信息的作用。

就人类基因而言,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基因的缺陷,在基因问题上强加人为的所谓“好”或“坏”的价值判断必然破坏基因平等原则,而首先就会导致基因歧视现象的产生。

(基因不平等?!基因决定论?!)
体现在:基因优生学& 个人合法机会的剥夺
防止:第一:我们要认识到基因是控制人类等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第二:防止基因歧视,需要人们用理解和智慧,确保适宜地开发利用遗传学为人类带来的巨大利益。

第三:提高我们的素质,修养,对于有基因缺陷的人,不应有歧视,特别是在以后基因检测技术普遍的情况下,我们更应以高视野的角度去看问题。

第四:各国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立法来消除基因研究成果的被滥用。

第五:确立基因平等权
2、假如农业部和中科院要成立一个“反生物入侵”的工作小组,请你给出一些反生物入侵的意见和建议
1、熟悉掌握立法与管理对策,并联系我国立法机关就针对我国立法中1)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强、2)我国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3)立法目的。

4)现有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这四个不足反应。

2、联系相关检查部门,加强检疫,截获有害外来物种,及时将有害的外来物种拒之于国门之外
a)重点检查列入检疫对象的种类,
b)对其他已检出的外来物种都要有足够的重视,建立档案,
c)及时掌握各国恶性杂草或有害生物的危害情况
d)检疫部门应加强检疫,严厉打击走私动植物和逃避检疫事件
e)建立隔离检疫制度
3、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深入调查和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及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
4、建立和加强对外来物种引种的风险性评估制度
5、积极开展对有害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研究
6、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新的生物防卫道德规范
7、开展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研究
8、建立外来物种疫情报告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
9、利用(变废为益)对策。

3、结合ppt案例及国际公约等谈谈如何保护基因资源的合理利用(你对我国基因资源保护的立法有何建议)
政府:
1、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法律、并参与其中成为缔约国。

2、参与ITPGR等未参与的国际公约中。

3、参照国际公约与其他国家区域的立法,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的有效立法。

4、利用专利制度保护基因资源:来源公开和无效宣告
5、坚持获取基因资源前的知情同意、对利用基因资源产生利益的公平分享、强调遵守生命伦理规则
6、完善全面管理和系统保护基因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

7、建立统一的基因资源管理部门。

社会:
举办有关基因资源之类的活动,号召群众投身在保护基因资源事业中。

公众:
1、加强自身基因资源保护意识,熟悉大致的法律法规。

2、了解我国基因资源保护现状,致力于保护国内资源,对可疑人员提高警惕。

1、(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组成的可持续使用,对使用基因资源获得利益的公平分享为目标;
2、要求缔约国对于生物资源的传统使用方法应保护和鼓励
3、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和基因资源保护与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兼顾各个方面,使之规定合理。

4、把《生物多样性法》与《专利法》结合起来,
5、详细规定相关内容,使立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4、概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现状(国际国内)
概述:
生物多样性:指存在于生物体间的差异性,这些生物体可源自陆地、海洋、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和由其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等所有来源。

\
种类:种内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种间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质基础:千差万别的DNA序列、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组
保护现状:
世界:
1、制定国际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世界遗产公约》
2、物种灭绝问题的全球化趋势推动了各国的“生物外交”
3、保护物种收到各国的重视
4、拯救森林,制止毁林和扩大森林植被已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任务。

5、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动空前加强
6、开创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运动的新纪元。

国内:
1、积极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规划、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环境保护法体系、生物资源保护法体系等。

2、有关部门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等专项保护计划,加强对生物对阳性的保护。

3、根据不同生物采取就地和迁地两种保护模式,奖励自然保护区,形成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
4、以实施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和范围。

5、科研调查者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策。

6、建立了2000多个环境检测站,加强对全国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检测,为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5、生物安全立法模式的种类和特点
行政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1、以产品为基础的管理(管理较为宽松,开放、严禁两面相结合)
2、以研发过程为基础的管理
3、新性状
4、兼顾生物产品与研发过程
水平系列法规(Horizontal Legislation)
涉及转基因微生物在封闭设施内的使用,转基因生物的有意释放,接触生物制剂工作人员的执业安全等方面
产品系列法规(Product Legislation)
涉及医药产品、动物饲料添加剂、植保产品、新食品和植物种子等方面内容
1、松散型: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设定专门的监管机构,而是将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再根据其不同特性,将其纳入到传统监管体制之中(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即将以前的法规延伸到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处于一个协同框架之下,这个框架的目标是提供适当的法规,以保证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的安全,同时保证充分的管理弹性,以避免抑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2、集中型:集中型监管模式下生物安全监管体制的特点是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强调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专门监管。

3、折中型:折中监管模式既有专门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机构,同时又有传统的监管机构参与。

根据专门设立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机构在整个监管体制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折中模式也可以细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专门设立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机构作为主管机构,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全局监控进行统筹,其他机构的职能行使情况需要向其报告。

另外一类,专门设立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机构和其他机构具有平级的权限,与其他机构是合作或协作的关系,在整个监管体制中,该机构负责某一部分的职责,同时也会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