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临沧市小学数学二班学员:李世静今年,我跟着我的学生们升到了三年级,半学期下来,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比二年级时严重多了。
一些学生在能力上显得特别优秀,但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显得非常困难。
课堂上往往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呢?在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采取对策呢?就以上两个问题本人
通过在教学中观察进而深入思考后得出如下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数学的天赋各不相同。
有些学生数理逻辑能力很强,这样的学生容易较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反之,数理逻辑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数学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就较欠缺,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
②学生的兴趣差异。
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热情很高,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而能学得较为扎实;相反本身对数学兴趣不大、甚至讨厌的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数学成绩肯定是不理想的。
③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
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数学会学得比较满意,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大部分是学得比较糟糕的。
因此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④教师的教学行为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职业道德、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学习上就会非常努力,反之,学生就不会好好学习。
针对以上造成两级分化的原因,采取以下对策必将会取得良好收效:①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学有所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心,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
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讲究教法,因材施教。
数学学科有着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数学基础很重要。
学生在四年级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否在五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教“实”、教“活”。
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
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
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
所谓“活”就是侧重学生训练,把数学课由“讲解课”变成“自主、合作、探究课”,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环境中,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③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年
级学生要是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说的教学内容,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兴趣就会产生,所以每堂课都要循序渐进,关注差异,注意让学生有练习的内容,有练习的时间。
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④和谐关系,师生融洽。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
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要歧视他们,不要动辄训斥他们,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对差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可以在课后个别纠错,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经常用“心”去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以自信,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建立自信。
教师要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成功的体验积累多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能树立起来。
⑤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课堂上,平时固定的学生座位可以有所调整。
根据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应将好、差学生进行合理地科学地搭配。
这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要教育数学程度好的同学,不要歧视学困生,而要尊重、理解他们,鼓励、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在结对子活动中,程度好的学生在提供帮助学困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困生在帮助之下也减轻了焦虑感并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学会关心他人,树立集体感和责任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
防止和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还有大量辛苦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奉献一颗爱心。
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防止和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上多费点心思,运用我们的真情和智慧去顾及到全班的每一位学生,就一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