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潍坊市总体设计规划

潍坊市总体设计规划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目录一、城市现状概况 (1)1.1.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区位优势 (1)1.1.1地理位置1.1.2政区建制1.1.3区位优势1.2.自然条件 (3)1.2.1 土地资源1.2.2 水资源1.2.3 森林资源1.2.4 矿产资源1.2.5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建设1.3.经济社会概况 (3)1.3.1 经济概况1.3.2 社会概况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4)2.1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编制依据 (4)2.1.1指导思想2.1.2编制规划依据2.2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4)2.2.1城市性质2.2.2城市人口规模2.3 城市发展目标 (5)三、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6)3.1郊区空间发展规划 (6)四、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7)4.1城市总体布局现状及布局规划 (7)4.1.1居住用地4.1.2公共设施用地4.1.3工业用地4.1.4道路广场用地4.1.5绿地建设五、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5.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1)5.1.1公路5.1.2铁路5.1.3港口5.1.4机场5.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7)六、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8)6.1 现状概况 (18)6.2 用地规划 (19)6.2.1商业用地布局6.2.2 文化设施用地布局6.2.3体育设施用地布局6.2.4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6.2.5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布局七、居住用地规划 (20)八、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21)8.1工业用地 (21)8.2仓储用地 (21)九、绿地系统规划 (22)9.1规划布局 (22)9.2中心城区绿化 (22)十、城市景观规划 (22)10.1城市风貌分区 (23)10.2城市景观骨架 (23)10.3中心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框架 (24)十一、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24)11.1潍坊市域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4)11.2重要文物古迹恢复规划 (25)11.3 中心城市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5)十二、远景规划期限及目标 (27)12.1 规划期限 (27)12.2 规划理念和目标 (27)12.3远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28)12.4 远景城市空间扩展方向 (28)12.5 远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8)12.5.1 总体布局结构12.5.2 居住用地布局12.5.3 工业用地布局12.5.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现状概况1.1.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区位优势1.1.1地理位置潍坊市位于半岛中部,东邻、,西连、东营,南接、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陆、南北承接环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1.1.2政区建制现辖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六市和临朐、昌乐两县,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08.62万人。

1.1.3区位优势潍坊市不仅是联系东西经济的中间站、沟通半岛与陆的连接带,同时也是环渤海和环黄海经济带陆上联系的最佳通道,是得天独厚的“旱码头”。

与日本、国、朝鲜三国隔海相望,为发展对日、经济以及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南、北向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构建新的连接通道,融入“京津冀”、牵手“长三角”。

依托、日照,加强潍坊同、、等发达省份的联系,方便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城市要素的交流和产业的转移。

北部通过莱州湾连接渤海,与、天津、等城市紧密相连,有利于发展同发达的京津唐、辽中南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潍坊的区位特点确定了其为半岛城市群联系“中转站”的地位,市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运输等一应俱全,奠定了潍坊市作为全省交通枢纽发展的基础条件。

市区对外交通,有胶济、胶新铁路大动脉和大莱龙、青羊铁路支线;有济青、潍莱、东青3条高速公路,309国道、206国道和近20条省道在境穿过或起讫,形成较为发达的对外交通网格,陆路运输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历为鲁中地区的交通要冲。

潍坊是全国七大航空货邮运输骨干节点城市,央子港、潍坊港以及下营港的建设为发展海洋运输和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1.2.自然条件1.2.1 土地资源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5859 km2,其中耕地7829 km2,园地1087 km2,林地1342 km2,牧草地5 km2,交通用地516 km2,水域1334 km2,未利用土地1704 km2,拥有4462 km2的浅海、滩涂和滨海平原。

截至2004年底潍坊市耕地面积共计782946公顷,人均耕地0.092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86%。

潍坊市现有草地面积5.7万公顷,湿地总面积394979公顷,其中天然湿地面积317579公顷,人工湿地面积77400公顷,主要在寿光、昌邑、寒亭北部。

1.2.2 水资源潍坊市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11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有55条。

主要有潍河、弥河、白浪河、胶莱河、小清河5大水系。

其中,潍河、白浪河、弥河纵贯潍坊市域南北。

过境河流有小清河、胶莱河。

受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潍坊市地表径流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1.2.3 森林资源潍坊全市林地面积达20万公顷,农田林网53万公顷,植树7000万株,林木蓄积量695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20.2%,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其区防护林、用材林面积达到7万公顷,干鲜杂果基地4万公顷,封山育林6万公顷,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9%;平原农区800万亩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沿海地区已建成了长108公里、宽100米的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较好地构筑起了立体高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潍坊市现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0处,面积42574公顷。

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分别为临朐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青州仰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7处,分别为寿光市渤海省级森林公园、青州驼山省级森林公园、临朐嵩山省级森林公园、昌乐孤山省级森林公园、安丘城顶山省级森林公园、诸城竹山省级森林公园、诸城马耳山省级森林公园;市级森林公园11处。

1.2.4 矿产资源截至2004年底潍坊市共发现矿产80种,探明储量的矿产46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6种,非金属矿产34种,水气矿产2种。

天然卤水、水泥用石灰岩、蓝宝石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矿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已发现非金属矿产达65种,占已发现矿产的81.25%,非金属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90%以上。

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矿产特色明显,全市12个县、市、区均有矿产资源分布。

1.2.5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建设潍坊市南依泰沂山脉,北濒渤海莱州湾,中部为昌潍平原,海洋气候和陆气候兼而有之,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多种多样的小微域气候环境形成众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全市共有种子植物142科502属1049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13属18种,被子植物137科489属1031种。

全市共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4纲27目76科185属363种,其中鸟纲18目51科140属298种,兽纲5目13科29属37种,爬行纲3目7科11属19种,两栖纲1目5科5属9种。

另外还有陆生野生无脊椎动物1600余种,其中节肢动物1500余种,原腔动物60余种,扁体动物30余种。

1.3.经济社会概况1.3.1 经济概况(1)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从1980年开始,潍坊市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2004年全市经济运行良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 1246.41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6.9%。

人均GDP达到1467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775美元),比上年增长16.7%。

(2)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潍坊市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几年潍坊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升,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6.9%。

(3) 通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潍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二产、三产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进入2000年后第一、三产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1.3.2 社会概况2004年潍坊市全市城镇人口中,仅有四分之一左右集中在中心城市建成区。

潍坊市的人口总基数虽然位居省第二,但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偏小,人口集聚首位度较低。

从市域人口密度上看,人口分布中密北疏,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外围人口密度差异,即中心城区奎文区最高,其次为潍城区、坊子区,其余人口密度都在600人/ km2以下。

潍坊市域近1.6万km2的围,各县市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也不均衡。

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1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编制依据2.1.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2.1.2编制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2)省实施《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办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5)1995版《潍坊市城市远景规划》;(6)国家及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7)建设部及省建设厅有关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规定和要求;(8)潍坊市城市建设的现状实际情况。

2.2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2.2.1城市性质:半岛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

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半岛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纺织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文化教育产业基地;联系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2.2.2城市人口规模市域总人口:2010年874万人;2020年905万人。

市域城镇化水平为:2010年50%;2020年58%。

市域城镇人口为:2010年437万人;2020年525万人。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2010年130万人,2020年175万人。

2.2.3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近期118m2/人,远期110m2/人。

2.3 城市发展目标(1)建设世界风筝都,扩大城市品牌效应潍坊历来以风筝而闻名于世。

自1984年首届世界风筝会在潍坊举行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22届,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风筝本身。

目前,已有6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世界风筝协会,其总部就设在潍坊。

潍坊市应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优势,进行风筝品牌的立体塑造。

风筝不仅仅可以提升潍坊的知名度,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产业类型,有其市场开发潜在优势,可以实施引进来或走出去的战略,将风筝品牌的塑造、产品的开发、文化的传播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推广,成为拉动城市经济、活跃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基础平台。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人口密度增加、植物比例失调、野生动物稀缺、微生物活动受限、生态环境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瓶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存在问题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