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药安全性评价
毒性机制:损伤中枢神经、循环系统、 造血系统、胃肠道及肾脏,长期服用可引 起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量 再大时可能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秋 水 碱 类
(4)、含氰苷类的有毒中药
如苦杏仁、白果、桃仁、亚麻仁、大 枫子、枇杷仁、李子仁、樱桃核等中药 均可水解产生氰离子和氢氰酸,其中氢 氰酸有剧毒。
过量使用会导致中毒,最小致死量以 阿托品计为2~10mg。
毒理学机制: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 中枢神经。
莨 菪 碱 类
华佗麻沸散有效成分就是东莨菪碱
(3)、含秋水碱类的有毒中药
如山慈姑、光慈姑、金针姑、苎(zhu) 花(俗称黄花菜或萱草)、野百合等均含有 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的毒性剧烈,最小致死量为 6mg。
(7)中药的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等含量过 高,亦可造成中毒和产生不良反应。
(8)中药的应用强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选 方用药。但近年来中药应用广泛,特别是一些西医 以及在国外,很难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 因使用不当而产生不良反应者,亦时有耳闻。
(9)中药质量不合要求,中药材、中成药,特别是 中药注射剂,由于质量不合要求而产生不良反应 者,占有重要比例。由于中药(特别是复方制剂) 的质量标准很难达到西药(化学纯品)的要求, 因而,因质量问题而发生不良反应者,尤应重视。
毒性最强的蓄积物。
镉可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骼脱钙; 影响蛋白质代谢,致代谢酶活性异常。
急性中毒后有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慢性中毒则有贫血、黄疸、门齿失去正常 光泽而呈枯槁的白色;也会导致生殖功能 异常,出现睾丸萎缩、母畜不育、流产、 死胎等。
四、对中药的不当使用 1、超量用药 2、用药时间过长 3、品名混用 4、药品质量 5、个体差异 6、配伍禁忌 7、煎煮不当 8、炮制加工不当
(7)商业行为的干扰,药品说明书上回避 毒副反应,禁忌症及警示性内容。
以上原因导致中药不良反应有上升趋势。
3 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特殊性
中药、西药都是治病救人的武器,在很多方面是 相同的。但中药又有一些特殊性,与西药不完全相 同。 (1)西药多为化学纯品,作用强,毒性亦强,中药 多为复方粗制剂,作用缓和,毒性较弱。 (2)西药成分单一,中毒作用及靶器官亦专一,中 药常为多味药,多成分,中毒作用复杂,靶器官不 专一,常为多器官受损。
二、中药中农药残留导致的毒性
1、中药材种(饲)养现状
1957年以前:靠自然资源。
1957年以后:开始人工种(饲)养试验。
现在:主要靠人工种植,品种达400多 种,约占中药材使用品种的30%,种植面 积约1800~2000万亩,所提供的中药材商 品量约占全国供应量的70%。年产量约40 万吨,国内销售约38万吨,出口约2万吨。
(7)、含其它毒性成分的有毒中药
雷公藤:雷公藤碱。对人、犬、猪的毒性很 强,但对羊、兔、猫、鱼却无毒性,故可用 羊血解毒。雷公藤中毒可致胃肠道、心、肝、 肾、血液系统、中枢神经多脏器系统受损。 月经紊乱,甚至闭经;精子生成受阻,影响 精子发育。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钩吻:钩吻碱,强毒。对神经系统具有强 烈的毒性作用。消化道易吸收,对胃肠 有直接刺激作用。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 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3)中药复方:不合理药物配伍可产生增毒作 用,可产生新的有害物质,甚至数种无毒药物 配伍不当,也可产生有害物质出现不良反应。
(4)中西药并用:配伍不当,也可产生有害物 质及增毒作用。
(5)中药成分复杂,有些成分的潜在毒性,尚 无充分了解,缺乏警惕,可出现意想不到的不 良反应。
(6)中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不同品种产地, 不同采收季节及储存条件,不同加工炮制,不同配 伍,不同提取制剂工艺,不同溶媒、防腐剂、增溶 剂及辅料等均可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
3、现代中医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法 《有毒中药大辞典》: 极毒、大毒、有毒、小毒 《毒药草本》: 大毒、有毒、小毒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大毒、中毒、小毒 2000年《中国药典》: 大毒、有毒、小毒、无毒
表3 按LD50(mg/kg)分级
毒性 极毒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实际无毒
LD50(mg/kg)
(1)、制定与中药材生产质量相关的规范、 标准起步晚、步伐慢、使得中草药生 产行业无法可依。
(2)、种植户未重视农药残留的问题。
(3)、农药对环境污染。
(4)、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农 药污染。
三、中草药重金属盐污染导致的毒性 1、中草药中常见的重金属盐种类: 铅(Pb) 汞(Hg) 镉(Cd) 砷(As)
潜伏期
<10min
中毒 严重 重要脏器 死亡 5~15g/kg 较远
10~30min
小毒 一般副反应 少见脏器损
害 不易死亡
16~50g/kg
很远
>30min或蓄 积
(1)、根据中药有效量与中毒量差值的大小 分级: 大毒:两者之间非常接近,如砒霜 中毒:两者之间相对接近,如巴豆 小毒:两者之间相对较远,如川楝子 无毒:两者差别很大。
二、有毒中药的分级
1、古代中医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法 《神农本草经》:有毒、无毒 《内经》: 大毒、常毒、小毒 《本草纲目》:大毒、有毒、小毒、
微毒
2、近代中医对中药毒性的分级
表1 1977年WHO颁布的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大鼠、小鼠 LD50(mg/kg)
(10)近年某些商业行为,严重违反科学原则,盲 目扩大适应症,长期大剂量不合理用药,或多种 中西药不合理搭配用药,有意夸大疗效,隐瞒毒 性及不良反应,片面强调中药“安全无毒”等, 也加剧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毒中药
一、有毒中药的概念 1 广义:是指一切中药或中药的偏性。 2 狭义:是指进入机体后,对组织器官在 形态学上有损伤作用,对机体正 常生理功能有某些扰乱和破坏作 用中药,实际上这是一个中西医 结合的概念 。
其它
2、常见矿物类有毒中药
(1)、含汞化物毒性成分的有毒中药
如朱砂、轻粉、三仙丹、红升丹、 白降丹(即水火丹,降药)等均含有汞化物 毒性成份。
中毒机制:汞离子与酶蛋白的巯基结 合,使酶失去活性,从而阻碍细胞的呼 吸和正常代谢。
(2)、含砷化物毒性成分的有毒中药
如砒霜、毒砂(砷黄铁矿)、雄黄和雌 黄及其人工制品,人用中成药如牛黄解 毒丸、太乙神精丹、枯痔散、三品一条 枪等的毒性成份为砷化物。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人口服的可能致死量(g)
0.06 4 30
250 1200
实际无毒
>15000
>1200
表2 中药的毒性分级
指标 中毒症状
大毒 十分严重
脏器损害 重要脏器
用量较大
LD50(小鼠 灌胃)
有效量与中 毒量差值
死亡 <5g/kg 十分接近
第十七章 中药安全性评价
1 对中药安全性的基本认识
(1)凡是药品都有毒,中药亦不例外,“中药安全无 毒”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2)中药与西药相比,相对安全,低毒。对某些中药 用之不当而产生的毒副反应,大惊小怪,借题 发挥,禁用中药,也是不对的。
2 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有上升趋势
(1)中药使用范围扩大,人群增加,发生机率 增大。
毒理机制:直接刺激胃肠道,损害心 肌及神经系统。
强 心 苷 类
(6)、含毒蛋白类的有毒中药
如蓖麻子、苍耳子、巴豆、相思豆、 苦楝子、苦楝皮等的毒性成份除蓖麻碱、 苍耳碱、巴豆油外,均含有毒性极大的 有毒蛋白。
毒理学机制:损伤心、肝、肾等实质 性器官,并导致溶血作用和局部组织坏 死。
毒 蛋 白 类
(2)、根据药物中毒剂量及中毒的时间分级 大毒:剂量很小、中毒明显、症状快。 有毒:剂量较大、症状慢。 小毒:剂量超大、蓄积后才致中毒
(3)、根据中毒后临床表现的程度进行分级 大毒:症状很严重,主要脏器损伤明显, 甚至死亡,如斑蝥、生草乌等。 有毒:症状较重,主要脏器损伤,量过大 会致死亡者,如附子、蜈蚣等。 小毒:症状较轻,组织器官无损伤,不致 死,如吴茱萸、细辛等。
毒性成分有三氧化二砷为剧毒品,中 毒剂量为10mg,致死量为0.06~0.2g;砷 化氢的致死量为0.1~0.15g。
中毒机制:破坏巯基酶,阻碍细胞氧 化、呼吸及正常代谢。
❖中药中毒原因剖析
一、有毒中药的毒性作用 这是导致中药中毒的直接原因,如夹
竹桃,苦楝,木贼科植物木贼、萱草属 植物萱草、乌头属植物乌头、藜芦属植 物藜芦等,动物误食后均易引起中毒。
2、这些重金属盐的危害性
铅(Pb):
鸡一次内服铅160~600mg/kg后,会 因急性中毒而死;铅在人体内蓄积到 120mg/dl以上会出现中毒症状。
症状: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损伤红细 胞膜,导致贫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铅还会导致细胞线粒体基质受损、氧化 磷酸化作用下降、膜通透性增加,影响 细胞的呼吸功能和能量代谢。
汞(Hg):
用含甲基汞7.8mg/kg的饲料喂鸡后, 21天内全部会出现中毒现象。汞的靶器 官为神经组织,也会对其它组织造成损 伤。人的血液中汞含量达200µg/L时,会 出现肾障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震颤 甚至麻痹。
汞进入机体后被氧化成汞离子,与 血浆蛋白结合,尤其是疏基化合物。易 引起胃肠炎,神经症状。
氢氰酸致死量为50mg。
毒理机制:进入机体经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酶作用水 解为糖及氢氰酸,氰离子与线粒体中细 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结合,切断细胞的氧 化呼吸链。
氰 苷 类
(5)、含强心苷类的有毒中药
如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铃兰毒 箭木、羊角拗、北五加皮、洋地黄叶、 罗布麻等中药中均含有强心苷类。
强心苷小剂量时有强心作用,大剂量 可致中毒。内服洋地黄叶2~3g可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