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2四个方面。
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发芽、成长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策划、构思、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及研究分享了四类教学方向及思想,以期能够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
关键词:學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发芽;成长;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9-0056-02●引言2018年11月18日上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暨第十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科学会堂召开。
笔者认真聆听了学术专家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深度研讨与解读,并结合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创设技术需求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研究”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将课标组领导研讨与解读的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与笔者研究的创设技术需求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进行对接,搭建起了桥梁纽带,建构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提供与发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那就是创设学习新技术的需求环境舞台,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父母工作中在新技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发现新问题,寻找解决新方案。
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才能够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
例如,2018年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文件下发后,笔者深度解读了高中组微视频和程序设计两部分内容并展示了优秀数字化作品案例。
几天后,高一年级的两位学生咨询了关于微视频作品的创作。
笔者和两位学生深入交谈并建议参考微视频作品创作的要求创作微视频作品。
两位学生利用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时间在校园内、家里及县城的东苑广场等多处景点进行导演、拍摄,采集素材。
学生在历经微视频作品方案的撰写、素材的采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收获很多。
●技能——理论与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笔者认为必须历经实践、体验、探索、尝试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痕迹,也就是扎根。
基于技术需求环境创设项目活动研究课题就是引导学生亲历项目创作作品的全过程,进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新技术的乐趣并牢记于心。
例如,在程序设计教学中,针对Visual Basic6.0(VB6.0)软件的应用,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笔者首先介绍VB6.0软件界面如何操作以及工具箱简单使用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中需要哪方面的小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引领大家分组探讨,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想出好方法,共同去实践、体验、探索、尝试。
其次在分组研讨过程中,开展“同理心”教学研讨法汇聚创作作品需求的技术疑难问题,借助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共同进行深度研究。
最后关于各种算法设计问题,在项目活动创作数字化作品过程中,当需要了解某一个算法或某一个控件如何使用时,利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进行深度研究、深层思考,结合实际需求条件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
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项目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深度探究新知识、新技能,让学生亲身实践、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分解技术疑难问题,进行数据抽象、剥离,建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模型,并围绕模型,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根据需求利用新技术去开发、设计各种算法,真正掌握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
一般情况下,创作项目设计的周期以三到五节课为宜,由易到难,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创作成果的乐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协作学习探究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思维火花产生的源泉。
●评价——结果与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数字化时代出生、成长的“数字土著”一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结合生活中的数字化问题去自主学习与探究,开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重视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交流、分享的过程而不是分数的高低。
历经多次创作实践、体验、探索的过程,最终创作出优秀的数字化作品。
●思考——工具与思维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强调授人以渔——让学生在信息科技大爆炸的今天,具有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遇到的数字化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体验中、探索中、测试中历经项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因而,在技术需求环境创设项目活动时,教师要提前策划、构思、设计不同情境下的技术需求环境,以及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单一性技术到综合性技术等多种类型的项目。
数字化时代需求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数字化思维,还要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信息科技大爆炸出现的新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
●结语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探究下,笔者借助“基于创设技术需求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进一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项目创作为抓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使其真正落地,逐渐生根,破土发芽,健壮成长。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以后能较快地、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体需求、实现自我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G434 A1671-7384(2017)04-0062-02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学习、生活和以后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老师急功近利,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电脑常用操作技能,没有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
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及其重要意义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也就是对信息的关注与敏感程度。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四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并贯穿信息能力全过程;而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构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信息社会责任为信息行为提供规范的保障,促进信息社会和谐发展。
这四方面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让学生较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并应用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更从容的姿态投入社会、适应社会。
二是能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法宝”,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自主高效地获得更多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