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

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

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2)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三、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于是退居讲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四、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

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

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修养浩然之气,一定要从积累道义开始,不要预期一下子就达到目的;心里不可忘记它,也不要硬做而助其成长。

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

有一宋国人忧虑他种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把苗拔高一些,昏昏沉沉地回家对家里人说:‘我今天疲困极了,我已经帮助禾苗很快长起来了。

’他的儿子急忙到田里去视看,苗已枯槁了。

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很少。

以为养气无益,因而放弃的,是不耘苗的人;过急去养气,是拔苗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


(2)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读解】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

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
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3)译文
舜,是从田野中发迹起来的;傅说,是做筑墙劳役时被推举出来的;胶鬲,是在贩卖鱼盐时被推举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牢狱官手中释放后被推举出来的;孙叔敖是从海边隐居时被推举出来的;百里溪是从买卖场所中被推举出来的。

所以说,天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发他的心智,坚韧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

内心困窘,思虑阻塞,而后方能有所作为。

表征于脸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才能被人了解。

在国内没有尊重法
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

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沦亡。

(2)分析
在第一段论述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言养气”说。

所谓“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和本质。

“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

后来孟子的话被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就是所谓的“养气”说。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

“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养气”的说法。

3.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

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

①全文为问答式;②层层铺垫:(2)论证艺术:①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如“守株待兔”的故事。

②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

(如本文最后一段)
五、练习
1.选择题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2.填空题
(1)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2)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3.翻译题
解释以下句子: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

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

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

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4.简答
试分析本文说理艺术。

(参见上面难点讨论部分)
八、延伸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