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

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型题(一)A1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A.麻醉B. 消除疼痛C.预防疼痛D.治疗疼痛E.降低痛阈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A.痛反应和痛感觉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B.费用昂贵C.操作繁琐D.镇痛不全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A.麻醉B.消除疼痛C.预防疼痛D.治疗疼痛E.降低痛阈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A.针刺加少量麻醉药 B.针刺加未足量麻醉药 C.针药并重D.针刺加足量麻醉药 E.针刺加半量麻醉药型题(二)A21.针刺麻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A.镇痛 B.止痛 C.镇静 D.麻痹 E.麻醉2.动物的疼痛不包含A.痛感觉B.痛反应C.痛伤害D.实验痛E.病理痛3.不增强针刺麻醉效果的麻醉药是A.利多卡因B.芬太尼C.氧化亚氮D.氯胺酮E.硫喷妥钠4.针刺麻醉的作用不包括A.镇痛作用B.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C.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D.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E.促进术后苏醒的作用型题(三)B1A.伤害性感受器 B.蓝斑核 C.背角的Ⅲ层 D.胶状质区 E.以上都不是1.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外周机制的是2.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脊髓机制的是3.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脑调节机制的是(四)B型题2A. 钙降素相关基因肽B.强啡肽C.γ-氨基丁酸D.纳络酮E缓激肽 F. P物质 G. β-内啡肽 H. 八肽胆囊收缩素1.目前研究表明,2Hz电针主要激活的脑内介导镇痛效应系统是2.目前研究表明,100Hz电针主要激活的脊髓介导镇痛效应系统是3.目前研究表明,介导针刺镇痛耐受的主要物质之一是(五)C型题A. 2HzB. 100Hz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1.何种频率电针促进中枢前脑啡肽原(PPE) mRNA表达较多2.何种频率电针促进中枢前强啡肽原(PPD) mRNA表达较多3.何种频率电针不诱导中枢前阿黑皮素(POMC)mRNA表达(六)K型题①伤害性感受器②脊髓背角③缓激肽④丘脑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④E.①+②+③+④1.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外周机制的是2.目前研究表明,参与痛觉中枢机制的是3.目前研究表明,最重要的痛觉整合中枢是(七)X型题1.目前的研究表明,参与痛觉调制的主要包括A. 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调制系统B.脑高级中枢下行性抑制系统C. 脑高级中枢下行性易化系统D.伤害性感受器 E缓激肽F. 以上都不是2.针刺麻醉的主要缺陷包括A .不利于手术后创伤修复 B.病人处于意识不完全丧失状态C.个体差异较大D.不能完成手术E.麻醉不全F.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3. 体针针刺麻醉的主要取穴原则是A.循经取穴B.辩病取穴 C .同神经节段取穴 D.经验取穴E. 辨证取穴F.头针为主4. 针刺麻醉循经取穴时镇痛效果较好的穴位是A.井穴B.交会穴C.郄穴D.络穴E.原穴F.合穴G.输穴H.背俞穴三、改错题1.所有的麻醉药均有利于针药复合麻醉。

2.针刺麻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

3.针刺耐受就是指患者对针刺不敏感。

4.痛感觉是所有动物均具有的一种生理病理现象。

5.不同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结构上明显不同,但反应特性相同。

6.疼痛均依赖于伤害性感受器的活动而产生。

7.研究表明,针刺麻醉古已有之。

8.缓激肽是由损伤部位的酶降解血浆蛋白而形成的九肽,是最强烈的致痛物质。

9.电针刺激是一种强烈应激刺激。

四、简答题1.试述胶状质区(SG,Ⅱ层)在痛觉形成中的作用。

2.简述体针麻醉腧穴配伍的原则。

3.什么是针灸耐受?4.试述痛阈、痛耐受阈和痛感受性范围。

5.一个较为理想的慢性疼痛模型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五、问答题1.试述针刺麻醉的主要刺激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2.试述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3.试述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4.试述针刺麻醉的主要作用及优缺点。

5.试述FOS蛋白可能是疼痛在分子水平的一个标志的主要理由。

6.试述针药复合麻醉的优点5※<第一节答案>一、填空题答案1.主观感觉,情感体验2.Aδ伤害性感受器,C伤害性感受器,刺痛,灼痛3.脊髓4.痛阈,耐痛阈5.痛觉分辨力,报痛标准6.止痛,生理功能紊乱7.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痛觉过敏,触诱发痛,自发痛8.A类,C类,胶状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SG细胞)9.急性痛,慢性痛,癌痛,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10.“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筋脉绌急则痛”二、选择题答案及分析型题(一)A11.答:C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A和E选项过于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B和D选项忽略了防止疼痛。

2.答:C 其中A项为同义反复;B、D项不准确,未含预防疼痛的意义;E项错,针麻是使痛阈和耐痛阈升高。

3.答:A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其它选项均不准确。

4.D5.C6.答:B 针药复合麻醉,并不是简单地将针刺与麻醉药物的随意组合。

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

针药复合麻醉不是看麻醉药绝对量的多少,而重在麻醉药是否足以产生麻醉效果,只有在麻醉药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时,与针刺合用,才能称为针药复合麻醉。

(二)A型题21.答:E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针麻能产生A、B、C三项的作用。

2.答:A 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

C、D、E选项在人和动物均有。

3.D,目前的研究表明,具有肯定镇痛作用的一些药物,当它们与针刺结合应用时,却出现了分化,尽管多数药物与针刺具有协同镇痛作用,但也有相当的一些药物,能拮抗针刺的镇痛作用,或对针刺镇痛没有影响。

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将临床镇痛、麻醉药分为三类: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

其它选项均为增效药。

4.答:E 针刺麻醉一般不致患者意识丧失,所以也不存在促进术后苏醒的作用。

其它四项均为针麻的主要作用。

型题(三)B11.答:A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传递初级感觉神经元的部分,称为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在形态学上,它们是无特化的游离神经未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是伤害性刺激的外周直接作用部位。

2.答:D 伤害性传入主要终止在胶状质区,它与SG中间神经元、背角层投射神经元的树突和脑干下行纤维形成局部神经网络,构成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

3.答:B 蓝斑核(LC)是痛觉调制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结构,它的激活引起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并产生伤害性痛反应的减弱。

LC的下行抑制主要通过轴突与背角神经元的直接作用,也间接通过终止在PAG的纤维激活调制神经元。

型题(四)B21.答:G2.答:B3.答:H分析:目前研究表明,电针对中枢前脑啡肽原(PPE)、前强啡肽原(PPD)、前阿黑皮素(POMC)mRNA 的表达有影响:①2Hz电针促进PPE表达的作用大于100Hz电针。

②100Hz电针促进PPD表达的作用大于2Hz电针。

③总的说来,2Hz电针在脑内作用广泛,但它只能促进PPE表达;100Hz电针在脑内作用范围较窄,但主要促进PPD表达,但在某些脑区也可促进PPE的表达。

④两种频率的电针均未能诱导POMCmRNA的显著增加。

A、C、E、F为致痛物质,D为镇痛物质内阿片肽的受体拮抗剂。

(五)C型题1.答:A2.答:B3.答:C分析:目前研究表明,电针对中枢前脑啡肽原(PPE)、前强啡肽原(PPD)、前阿黑皮素(POMC)mRNA 的表达有影响:①2Hz电针促进PPE表达的作用大于100Hz电针。

②100Hz电针促进PPD表达的作用大于2Hz电针。

③总的说来,2Hz电针在脑内作用广泛,但它只能促进PPE表达;100Hz电针在脑内作用范围较窄,但主要促进PPD表达,但在某些脑区也可促进PPE的表达。

④两种频率的电针均未能诱导POMCmRNA的显著增加。

(六)K型题1.答:B2.答:C3.答:D分析:目前的研究表明,痛觉的外周机制包括:损伤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和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的致痛物质两个部分,缓激肽是由损伤部位的酶降解血浆蛋白而形成的九肽,是最强烈的致痛物质;痛觉中枢机制包括:①痛觉的初级中枢是脊髓背角;②痛觉的初级整合中枢是胶状质区(SG,Ⅱ层);③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介导伤害性初级传入向背角传递经过初级整合的痛觉信息;④由不同的上行通路传递痛觉信息到脑的高级中枢,丘脑是最重要的痛觉整合中枢;⑤大脑皮层是痛觉整合的最高级中枢。

(七)X型题1.答:A、B、C 目前研究的比较深入的痛觉调制系统有两个:一是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调制系统,一是脑高级中枢的下行调制系统,后者包括脑高级中枢的下行性抑制系统和下行性易化系统。

D项和E项为疼痛产生机制中的主要角色。

2.答:C、E、F 针刺麻醉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①麻醉不全;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③个体差异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