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读写结合教学设计激活五官——写活景物潼南大佛中学肖燕【设计理念】这节课我通过对朱自清《春》多角度写景方法的分析,适时提供学习支架。
讲练结合,力争使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当堂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
【教材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多种感官写景法,妙用修辞手法,绘景传情,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经常运用景物描写,但写景的角度单一,不够具体生动,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教学目标】激活感官,具体生动地绘景传情,引起读者共鸣。
【重点难点】激活感官,具体生动地绘景传情,引起读者共鸣。
【教学方法】一、教法讲练结合法依据:在掌握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后,及时进行情景练笔,当堂将知识内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学法(一) 朗读感知法依据:通过诵读例句,使学生理清多种感官写景法的写作要领,获得直观体验。
(二)读写结合法依据:教材中选取例句,从中提炼写法,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多种感官写景法的认识。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课型】读写结合课【教学过程】导入:慧眼观万物,妙笔写春秋!今天,我们就跟着朱自清先生去探寻绘景传情的秘诀。
一、精选代表性景物提问:首先请看朱自清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春天?为什么?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来写春。
精选代表性的景物,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过渡语:虽然过了一个多月,同学们都还记忆犹新,可见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美好呢?为什么他不选择石头、大山,而是选择了小草、繁花、春风、春雨和春天人们的活动来写?抓住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春天不同于夏秋冬的面貌。
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充满生机活力。
过渡语:我们都知道,境由心生,你有怎样的心境,你就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朱自清描绘了这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的春天,他当时的心境又如何呢?请看写作背景:师读:1929年,朱自清的夫人去世,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
这个期间,正值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
学生齐读:他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心,抵御外界的纷扰。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向往。
师:一种什么?生:一种向往。
师:这是大自然的春天,这更是朱自清——生:心中的春天!师:这就是我们写景的第一步:依情选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人们为了表达愉悦振奋等正面情绪常常描写明丽热闹的景象,如风和日丽、百花争妍、草木葱茏等(乐景),人们为了表达悲伤苦闷之情等负面情绪,常常描写落叶凋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浊浪滔天等阴晦清冷的景象(哀景)。
生齐读:设想自己在当时当地的处境和心情,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用写景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师:这就是我们写景的目的!二、激活感官,写活景物过渡语:依情选景后,又怎样激活感官,绘景传情呢?(一)写春草1.(请一名女生)朗读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师:我从你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你生命力的旺盛。
)2.提问:(同学们说说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感觉器官来观察春草?【板书】视觉(写颜色和长势)、触觉(质地)师:哪些句子从视觉(触觉)来写?师:他是仅仅用眼睛在看,用皮肤在感受吗?生:也是用心在感受。
3.小结:观察要有情!作者从视觉入手,分别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观察,从颜色的角度进行观察,从空间的角度进行观察。
视觉观察角度多样,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一个“钻”不仅写出了小草的顽强的挤劲儿,还形象地再现了小草顽强生长的过程(拼了命都要长出来)。
充分表现了小草的活力。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就像刚落地的——娃娃!多可爱啊。
这报春的使者——绿色的春草带给人们什么?生:希望。
作者的心情本是沉痛的、苦闷的,看到这“嫩嫩的”,“软绵绵的”小草,心也变得——柔软了,温暖了,感受到生命的喜悦。
这不仅是用眼在看,更是用心灵在感受。
【板书】心灵齐读,感受小草的生机活力和浓浓的喜爱之情。
(二)写春花过渡语:现在让我们打开心灵,去欣赏春花烂漫的美好画面。
1.朗读例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2.提问:主要运用了什么感觉器官来观察春草?【板书】视觉:写颜色、形状,运用比喻、拟人;嗅觉:运用通感;联想、想象(1)请一名女生朗读红色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句运用了什么感官在写?(生)视觉。
在写花的什么?(生)颜色绚丽。
“像火,像霞,像雪”一大片一大片的,可见花儿——(生)数量繁多【板书】数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花儿比作火、霞、产生了美好的联想,形象地表现了花海的美丽。
【板书】联想。
比喻句和拟人句往往都运用了丰富的联想。
(2)请一名男生朗读紫色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些果实现在有没有?(生)没有。
由春花想到秋实,这是作者的——想象。
【板书】想象(3)“花里带着甜味儿”用了什么感官?是味觉还是嗅觉?由闻到花的香味儿想到花儿甜甜的味道,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打通了嗅觉和味觉。
【板书】通感在不同的感官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感受就更丰富了,景物就写活了。
4.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利用联想想象和进行延展和升华,运用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
这样我们的感官就真被激活了。
嫩嫩的,绿绿的春草让我们看到新生的希望,这漫山遍野的春花,更令人精神振奋!作者苦闷的心灵也被照亮,心情变得更愉悦了。
过渡语:这时,若再有春风拂面,烦恼就一扫而光了。
花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而春风,无色无味无形,我们又如何描写呢?(三)写春风1.朗读例文: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2.提问:主要运用了什么感觉器官来写无形的春风?【板书】触觉、嗅觉、听觉(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什么感官?(生)触觉。
(2)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
“抚摸”一词,赋予春风以人的行为和情感,形象表现了春风的柔和,充满怜爱,可以引发我们美好的想象。
(3)蓝色的字“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运用了什么感官?(生)嗅觉。
春风也好像有了专属的味道,那种味道是泥土、青草、春花混杂的独特味道,这味道在春风里像酒酿,越来越香。
(3)朱自清先生还不满足,又继续写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嘹亮地响着”。
这是什么感觉器官呢?听觉!寒冬腊月室外有这么丰富的美妙的乐音吗?(生)没有。
风中笛声清扬,婉转悦耳从侧面反衬春风之温柔、可爱。
3.小结:作者通过激活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把无色无味无形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喜爱。
现在我们来朗读春风图。
应该读的轻柔一点还是沉重一点?(生)轻柔(齐读)沐浴着这轻柔的和风,心里的烦闷都——一扫而光了。
(四)写春雨过渡语:让我们在春雨中去漫步吧。
1.朗读例文: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提问:主要运用了什么感觉器官来写春雨?【板书】视觉我最喜欢这一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斜织,很传神。
”你喜欢吗?带给人什么感觉?(生)喜欢,感觉很温馨。
我们可以和好友一起在春雨中漫步,多有诗情画意啊。
运用了什么感官?(生)视觉。
看,仅是视觉吗?那如丝的春雨飘洒在你的脸上,还有什么感官参与?(生)触觉。
细丝的软,花针的凉,牛毛的细,都不仅是给人视觉以冲击,对人的触觉听觉都有影响呢。
作者巧妙地打通各种感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他们协同努力,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小结:激活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了。
(五)写雨中人1.提问:既然写春,为什么一定要写雨中人呢?把这段删掉可以吗?不可以删。
我们写文章也需要点睛之笔啊,没有人,这春的画面就感觉缺少了生气。
冬天有没有这么多人出来活动?没有。
这就更能表现春天令人喜爱/陶醉。
这就是点睛之笔啊!同学们写景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穿插对人物活动的描写,给它锦上添花。
作者运用了视觉来写充满活力的人珍惜春光的人,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银铃样的笑声,听到了人们充满活力的脚步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热腾腾的温度……(六)小结朱自清的《春》式写景法就是——(齐读,做笔记)打开心灵,激活感官,修辞想象,绘景传情。
三、拓展延伸过渡语:我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句子,以心灵和万物来对话,激活多种感官,绘景传情?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用了什么感官?随手取景,无事雕琢,声音入耳入心,听觉和视觉的灵动交织啊!只用了感官吗?他也打开了心灵。
“花落知多少”表达了对春花凋落的什么感情?(生)惋惜之情。
2.同样是写春风,林斤澜的《春风》就风格迥异了。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齐读,感受塞北春风有什么特点?“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这是不一样的春风,因为地点不同,因为作者写它时的心境不同,这春风就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但是本文同样运用了多种感官,黑色字运用了——(生)视觉,红色字运用了听觉,绿色字运用了触觉。
而且各种感官都是打通了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塞北的春风是怎样的?(生)强烈/猛烈,充满强大的力量,就像塞北的汉子粗犷刚烈。
而朱自清写的江南的春风,柔和温婉,就如江南的女子。
大千世界,真是异彩纷呈啊。
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写这大千世界吧。
四、练笔十月份,秋意渐浓,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大自然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
1.想一想:你的心情如何啊?可以选取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如秋叶飘飞、大雁南飞、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实、菊花傲霜、秋草、收获的人群……)2.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打开心灵,激活感官,修辞想象,绘景传情(音乐停止就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