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利容易,但需要一个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但我们不能走这条道路,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1928年10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材料二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
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材料三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的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没有走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概括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状况。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其原因。
【答案】(1)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或者战争的威胁)(2)迅速发展。
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招聘技术专家。
【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可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2)状况:依据材料二“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和所学可知苏联的工业迅速发展。
原因:依据材料一“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可知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依据材料二“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可知苏联人民文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可知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依据材料三“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可知招聘许多技术专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间发生的这次战争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战争.战争在革命中结出果实,同时为未来播下了引起新的、更致命的冲突的种子。
——(美)罗伯特·E·勒钠(美)斯坦迪什·米查姆等著《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
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材料一中的“战争”期间爆发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革命”(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导致这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以古鉴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答案】(1)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革命:十月革命。
(2)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启示:①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害;②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③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他们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一战爆发,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材料一中的“战争”期间爆发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两大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形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①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害;②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③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观察和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注: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还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
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
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其余地区则要割让给英、法、希腊等国。
(1)通过上面的图片和文字叙述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信息点一:____________ 信息点二:____________ 信息点三:____________(2)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A、实物资料B、文献资料(3)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答案】(1)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A。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凡尔赛条约》中规定、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可知,通过材料图片和文字叙述获取的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图片、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
故材料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实物资料,故A符合题意。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4.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特定的空间里了解史事,才能对史事有准确、全面的理解。
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写出在图甲中交战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②哪一条约的签订导致图乙比图甲中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列举该条约中导致欧洲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变化的具体内容。
(2)在特定的时间里认识特定空间的史事,才能形成时空观念。
下图丙是根据图甲、乙绘制的时间轴。
写出图丙中A、B所代表的史事。
图丙(3)根据图甲和图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4)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归纳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1)①同盟国,协约国。
②条约:《凡尔赛条约》。
内容: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2)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3)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参战国家多、特别残酷等。
(有类似三点表述可得分)(4)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形成时空观念,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类似表述即得分)【解析】【详解】(1)①根据图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知,一战的交战双方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前,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激化,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
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②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导致图乙比图甲中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战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2)根据图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一战过程的时间轴,根据A“1914年、导火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遇刺,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根据B“转折点、绞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共造成交战双方70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使德军的进攻被遏制,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一战的转折点。
(3)根据图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内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大、范围广、参战国家多;根据时间轴“1914-1918”可知,一战时间长;根据“绞肉机”可知,一战特别残酷等。
(4)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可知,历史地图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形成时空观念,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点睛】注意分析材料,掌握一战的相关内容。
5.阅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
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改编自《全球通史》材料二一位战地记者如此描述发生在法国的一场战役:“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