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教材分析】一、文本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
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
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本特色: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
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
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人。
这里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
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
2.睿智的语言巧妙的说理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
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
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
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
3.深刻的意义,深远的影响《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他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
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
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螳、螂、侯、禀”四个生字,掌握“侯、禀”的字形以及词语“诸侯国”、“禀告”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4.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方法,懂得说话技巧、策略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重点练习复述故事(第9、11自然段)。
2.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武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课时安排】二课时【资料链接】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
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自主导学1. 看拼音,写词语,写完后请对照课文自主修改,订正两遍。
táng láng bǔ chán chéng xūér rù bù kān shè xiǎng()() ( )yǐn fú zhū hóu guò bǐng bào shì fèng( ) ()() ( )zhān shī huò huàn yī shang háo bù jiè yì()() ( ) ( )zhuó shí miáo zhǔn huǎng rǎn dà wù( ) () ( )hóu ( )子王()将相()咙火()订正:(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字义。
处.死:()打着.鸟:()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大.王:()(螳螂)举起前爪.:()3. 把课文读给家长或同学听,请他(她)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并签字。
4.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了。
(友情提示:课文主要写了谁与谁?谁是主要人物?少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请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分段,归纳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围绕课后第四题“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文中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言行的语句,做批注,写感悟。
6.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研讨(一)预习导学反馈1.请生上黑板板书本课课题:螳螂捕蝉。
点拨课题中有三个字都代表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
(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2.根据同学们完成的导学部分情况来看,本课中易错的生字是“侯”(副板书:侯、猴、候、喉)这四个常用字中只有“时候”的“候”有一小短竖。
3.教师在课题后加横线:螳螂捕蝉,谁会填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出处较多,学案上出示的是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内容稍多,而出自《韩诗外传》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4.《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在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这个故事之前,我们来重点看几处易错的字音。
出示:乘.虚而入处.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禀报大.王举起前爪.一个多音字该读什么音,主要看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什么意思。
所以,请同学们先说清楚这几个加点字是什么意思,再说读什么音?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二)理清课文脉络1.请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听完朗读,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a.指名说。
b.能不能再说得概括些。
引导:文章主要讲了谁和谁?(吴王和少年)抓住这两个主要人物说一说。
c.那吴王和少年又主要写了谁?(少年)为什么?(是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
课文从第二至最后一个自然段都是说少年是如何劝说吴王的。
)那你能不能从少年这个角度入手,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说)相机纠正少年在众大臣劝说吴王无效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d.那从吴王的角度又该怎么说呢?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
3.课文主要写了两次劝。
一次是(大臣劝)板书:大臣劝,一次是(少年劝)板书:少年劝。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课文分成了两大段。
(一:1;二:2-12)我们先来看看大臣怎么劝,结果怎样?(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分布图,理解“诸侯国”。
)如果现在你就是众大臣之一,能不能看着这幅地图给大王分析一下。
相机理解词语:“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听了大臣们的意见,吴王同意了吗?那他又会怎么说呢?(四)小结:众大臣劝阻吴王攻,吴王要处死来劝阻的人,可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当堂训练:1.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填空。
(1)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却反对,吴王和大臣谁的意思正确呢?你的理由是什么?(2)解释字义:乘虚而入:乘虚;不堪设想:堪。
从“固执”这个词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能够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一、复习导学1.听写五组短语:(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2.学生自主核对检查并订正错词。
二、课堂研讨:(一)理解故事,复述故事。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知道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要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1.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出示课文中的故事内容(第9、11自然段)。
(1)这个故事给你最大启发的是哪一句?(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2)蝉是怎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呢?提示:可以从哪些词语上看出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么样的蝉?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如果你就是这只蝉,你怎么高兴地想?(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看,多好的阳光,晒得我的身子暖和和的,看多美的露水,这是老天给我准备的早餐,让我伸伸腰,做做运动,吊吊嗓子,然后尽情地享用吧……)真是一只会享受的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看——(3)让我们把目光向蝉的身后看!你看见了什么?这是蓄势待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