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学习观摩心得体会泸溪县明德小学张卫芳上周,赴山东潍坊参加了州教科所组织的韩兴娥老师“海量阅读”学习观摩活动,感悟很深。
韩老师很多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一、应付考试有妙方她的学生不怕考试,成绩很好。
有的老师担心,只用两个星期上教材,而考试的时候主要是考教材的内容,这样会不会造成考试成绩比不上其他班?或者,至少,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成绩会跟不上?韩老师的班级并没有这种情况,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她就开始实验,第一期的期末测试她班上的成绩处于领先地位。
为什么能做到这点,仔细看她的经验介绍,她有很多“应付”考试的好方法。
比如,一年一期的时候,她不要学生练习组词,因为很多字学生不会写,组词“浪费”学生的时间,考试要考怎么办?在复习的时候,她将100多个要求会写的字每个字组三个词,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读,“应付”考试没有问题。
写字怎么办?她采用让学生描红的办法,把100多个会写字打印出来,楷体,放大,加粗,让学生在这样的“韩氏”字帖上描红,学生爱好浓厚,学生的书写工整,考试时错别字也少。
二、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韩兴娥老师在一年级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韵语识字。
韵语识字虽然生字密度大,但不是孤立地、枯燥地进行识字,而是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性记忆,充分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
韵文短小精练,通俗有趣,琅琅上口,极易引发儿童的联想,较好地实现了音、形、义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积极主动的良性学习状态,达到了识字快与兴趣浓的和谐统一。
韩兴娥老师在教学《审讯鼠贼》中,经历了五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熟读韵文,简单理解:“升堂审讯列罪状,一贯偷盗太疯狂。
率领队伍逮鼠贼,勾结伙伴毁杂粮。
”第二步是认读20多个生字。
第三步认读用熟字拼凑的30多个生词。
第四步认读用学过的字编写的6个句子。
第五步读一读联系韵文内容编写的一段话。
三、构建新的识字系统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较少时,这些字在大脑皮层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这些点是极容易消失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构成语言系统,使新学的汉字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大脑皮层构建新的链接,产生新的系统,从而融会贯通,牢固掌握。
韩兴娥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就构建了一套新的系统。
一是她将学生学过的字按偏旁归类,让他们体会偏旁部首的意义,同时巩固认读生字。
二是让学生伴着乐曲唱韵文,展开联想记生字。
在童音荡漾中,生字学习非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了他们的最爱。
三是为学生编辑的《韵文小字典》成了学生识字的得力助手。
当某个字发生暂时遗忘时,学生可通过定位联想快速想到此字在某课某句话中的位置,记得不扎实时可以查找韩兴娥老师专门打印的《韵文小字典》。
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问老师时,韩兴娥老师从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背诵那个字所在的韵文。
学生在这种富有韵味的语境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识字任务。
四、奖励方法独特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进步,韩老师独出心裁地“发明”了一些新办法。
比如说,她做了一些分数牌,学生做好一件事便会得到相应的分数牌,这些分数牌就如同她们班的货币,可以用它来换分值不等的彩纸,可以用来借书,可以用来换本子、铅笔、橡皮……她曾在家长会上告诉家长,也曾写“密信”告诉家长,让他们看到孩子把奖品拿回家时,一定要夸张地表示奖品好得不得了。
家长反映,孩子每天如数家珍地数自己得到的分数牌,自愿多识字、多读书来挣取更多的分数牌。
这样优生得到的奖品多一些,后进生也一分一分地积攒,也有得到奖品的机会。
有时候,她从韩老师的教室外走过,经常会看到学生兴高采烈地在换取奖品。
学生的积极进取心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
相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怎么读,读什么,课内和课外怎么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永远探讨的问题。
我们在困惑中进行了许多尝试,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结果依然一片迷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不例外。
我喜欢语文,却始终不得要领;喜欢教学,却始终没有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我喜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的句子,却始终没有“晓声”与“识器”,一直漂浮在肤浅的水面。
自认为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从小到现在,不知道读了多少本书,却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语文的风格。
自认为是一个还够有毅力的人,人到中年之后,却悲哀地发现自己也是庸人一个,没有在任何一件事上坚持点名堂来。
至少在读书教书这样的事情上,就没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
今天,在参加完了“韩兴娥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之后,我写下这些拙劣的文字,以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多点深思。
1、教师质朴学生精彩灵宝教育人认识韩兴娥,很多源于张建超老师的增量阅读,我也不例外。
怀着期待的心情,目睹了这样一位教育名人的风采。
看她的人,一位大众教师的形象,朴素大方,没有光鲜的外表,;听她的课,课堂语言很简洁,没有任何的修饰语言,甚至没有导入、过渡等一些教学的基本环节,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课堂上教师没有精彩的点评,没有激情奔涌的煽情,典型的“原生态”课堂。
若不是她的名气大,也许会评为不达标教师;听她的报告,没有优美的言语,没有惊人的口才,完全是一个率真的女人;听她的事迹,敢直接提意见给局长,并公然拒绝教研室的考试,俨然一位很有个性的教师。
但正是这样一个“讷于言”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却着实精彩。
她执教的是四年级的《骏马的悲歌》,学生的语文素养极高,发言中成语运用、诗句引用恰到好处;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到位;联系历代像李贺这样仕途坎坷的文人信手拈来;诗歌的朗读无论男女都能绘声绘色……作为语文教师,看看自己的学生无不让人感到汗颜!2、过程简单内涵丰富她们这个名师团队,课堂上的环节极其简单,是任何一个教师、任何一所学校都能做到的。
基本就是“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用一用”这样几个环节,想来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都在积累运用上下了一番苦功,让文化的积淀成为课堂的常态。
仔细品味,每节课的内涵都是丰富的,讲中年级《骏马的悲歌》有诗人的生平,有时代的背景,有同样遭遇的文人链接;有历史故事的穿插……讲低年级《成语儿歌》时,有象形文字的认识;有成语故事的来源;有成语的背诵;有活用成语的检测题;还有不同类型成语积累的闯关题……有效的时间内做了很多高效的事情。
相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怎么读,读什么,课内和课外怎么读,是我们语文教师永远探讨的问题。
我们在困惑中进行了许多尝试,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结果依然一片迷茫。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不例外。
我喜欢语文,却始终不得要领;喜欢教学,却始终没有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我喜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的句子,却始终没有“晓声”与“识器”,一直漂浮在肤浅的水面。
自认为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从小到现在,不知道读了多少本书,却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语文的风格。
自认为是一个还够有毅力的人,人到中年之后,却悲哀地发现自己也是庸人一个,没有在任何一件事上坚持点名堂来。
至少在读书教书这样的事情上,就没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
今天,在参加完了“韩兴娥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之后,我写下这些拙劣的文字,以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多点深思。
1、教师质朴学生精彩灵宝教育人认识韩兴娥,很多源于张建超老师的增量阅读,我也不例外。
怀着期待的心情,目睹了这样一位教育名人的风采。
看她的人,一位大众教师的形象,朴素大方,没有光鲜的外表,;听她的课,课堂语言很简洁,没有任何的修饰语言,甚至没有导入、过渡等一些教学的基本环节,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课堂上教师没有精彩的点评,没有激情奔涌的煽情,典型的“原生态”课堂。
若不是她的名气大,也许会评为不达标教师;听她的报告,没有优美的言语,没有惊人的口才,完全是一个率真的女人;听她的事迹,敢直接提意见给局长,并公然拒绝教研室的考试,俨然一位很有个性的教师。
但正是这样一个“讷于言”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却着实精彩。
她执教的是四年级的《骏马的悲歌》,学生的语文素养极高,发言中成语运用、诗句引用恰到好处;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到位;联系历代像李贺这样仕途坎坷的文人信手拈来;诗歌的朗读无论男女都能绘声绘色……作为语文教师,看看自己的学生无不让人感到汗颜!2、过程简单内涵丰富她们这个名师团队,课堂上的环节极其简单,是任何一个教师、任何一所学校都能做到的。
基本就是“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用一用”这样几个环节,想来没有什么新鲜的花样,都在积累运用上下了一番苦功,让文化的积淀成为课堂的常态。
仔细品味,每节课的内涵都是丰富的,讲中年级《骏马的悲歌》有诗人的生平,有时代的背景,有同样遭遇的文人链接;有历史故事的穿插……讲低年级《成语儿歌》时,有象形文字的认识;有成语故事的来源;有成语的背诵;有活用成语的检测题;还有不同类型成语积累的闯关题……有效的时间内做了很多高效的事情。
学习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有感溧阳市请安小学潘红娟韩兴娥,一位普通、朴实的语文老师,她不善言辞,惜字如金。
听她的报告,似乎没讲出什么东西;课堂上的她与“名师”这样的头衔也毫不沾边。
可是,看看她的学生,太厉害了!各个底蕴丰厚,出口成章,实在是超乎你的想象!及至看了她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加上网上查阅她的资料,心底敬意油然而生!在“海量阅读”实验中,一年级两周上完一册教材,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学完六年级的教材,三年级认识3000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教量平均达到5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四五年级的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立意新颖、自然通畅的600字左右的习作成了普遍现象,其中富有文采者也不是个别现象;全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这一系列的数据令人惊叹,韩兴娥老师的成长之路和她的“海量阅读”让我有了对我们语文教学的思考:一、如何实现专业成长?——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位特级教师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诚然,语文教师需要这许多种能力。
但是这样的标准,似乎让我们这些普通的小语老师有些够不着,遥可望,不可及。
新课程把老师和学生称为“学习共同体”,要求课堂教学要达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可是在有考试压力的课堂上实现平等的交流,何其难也!没有平等的交流,何来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又有多少老师说从学生身上获益甚多、甚重?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阅读。
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一个传播文化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教师应该学着做一个文化人,边教边学,哪怕是和学生一起学,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步实现课堂上的对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