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点一、心理学概述要求: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主要研究领域。

2、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来源安通学校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四)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1)神经元与突触(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1)大脑的结构(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反映(2)感受性(3)心理(4)意识二、感知与注意要求:1、了解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

来源安通学校2、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2、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①什么是无意注意;②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在良好的观察习惯(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三、记忆要求: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及其类型1、什么是记忆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1)记忆对象分类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1)什么是表象(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3)记忆表象的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1)瞬时记忆的特点(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特点(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3、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特点(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三)遗忘1、什么是遗忘2、遗忘的种类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遗忘的原因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思维要求:1、了解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2、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1、什么是思维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3、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1、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2、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①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概念与词语。

(2)判断(3)推理3、科学概念的掌握(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3)注意“变式”的使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三)问题解决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1)问题及其特点(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2、解决问题的阶段(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1)启发式方法与算法式方法(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逻辑性和严谨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3)加强言语的训练(4)发挥定式的作用(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五、技能要求:1、了解技能、操作技能、智力技能、高原现象等概念。

2、理解技能、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1、技能的概念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3、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2)有效练习的条件(三)智力技能的形成1、智力技能的阶段(1)原型定向(训练目的,教学要求)(2)原型操作(训练目的,教学要求)(3)原型内化(训练目的,教学要求)2、智力技能的培训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六、能力要求:1、了解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2、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

3、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类型1、什么是能力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