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
(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l~12小题,每小题2分。
共2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教育考试制度
C.少年宫
D.教材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壬戌学制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教育法
B.品德评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我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网络。
()
A.社区
B.行政区
9.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
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
10.是其他各育的核心的是()
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1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A.以教学为主
B.
C.
D.
12.
A.
B.
C.
D.
13.
14.
15.
16.
17.
18.
19.
A.
B.
C.抽象
D.概括
20.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马斯洛
D.冯特
21.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被称为()
A.心境
B.激情
D.愤怒
22.情绪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3.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24.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缺乏意志的()
A.
B.
C.
D.
25.
构是()
A.
B.
C.
D.
26.()
A.
B.
C.
D.
27.
A.
B.
C.
D.
28.
A.
B.
C.言语直观
D.实物直观
29.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操作练习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操作
30.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耶克斯和多德森
D.多伊奇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
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3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32.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所以,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哪几个方面
34.简要说明人际关系的取向。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联系实际,谈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答案(一)
(一)教育学部分
13.
14.
15.
16.(1);(6)
17.(1)
(2)
(3)
18.
能;
31.错误。
(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低级的,人和动物都具有。
(2)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的。
32.错误。
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但是,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并不是成正比。
实验研究表明,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l00%,保持效果便不再随之显着增长,反而逐次降低。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2)了解自我;(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4.(1)包容需要: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与别人联系、往来、结交,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基于这种愿望,人在与他人相处中,其行为具有种种共同特征,如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对他人表示亲和等。
权力和权威来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或者反对权力,藐视权威,追随、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情感需要: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是同情、热情、喜爱和亲近等,或者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等。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
这种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改变的。
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
知觉对象相同,人的活动任务不同,这时注意的范围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在活动中,主体的目的任务越明确,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反之,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
(3)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知觉主体的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使注意的范围会发生变化。
知觉对象与主体经验越相关,知觉主体的注意范围就会越大。
同时,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善于把知觉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八、论述题:l5分。
36.(1)遗传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