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稀土贸易争端案例分析

中美稀土贸易争端案例分析

背景(略)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是中美稀土贸易争端的导火索。

9月8日,中日船只在两国争议海域发生冲突,日本当局扣押中国船员。

此后,中国立即停止对日稀土出口。

根据中国统计数据,中国对日本出口的稀土数量在2010年10月份和11月份出现大幅度下滑,由原来的2000多公吨下滑为200公吨左右,直到12月份出现大幅回升,数目接近2700公吨。

①2010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ne New Yo呔Times)指出,“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禁令有可能波及美国和欧洲国家,”@由此引发美国国内广泛关注。

中国对稀土出口管理支持的调整不仅引发了美国国内的讨论,这一问题也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和安全角度,受到专家学者和政治家的广泛关注。

2010年10月17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文称,“中国政府表现了其在收到轻微挑衅时即会发动经济战的倾向,中国政府会利用其在原材料供给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为其谋求特定利益,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并不遵守国际规则。

”③与此同时,至少有14项与稀土产业和贸易政策有关的提案被提交到美国国会,就确保美国稀土供应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提出建议。

2011年3月3日,众议院议员迈克·考夫曼(Mike Co腼an)与27位两党议员共同致信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Ron Kirk),要求美国应针对中国不公平的稀土贸易出口向WTO提出申诉。

同年3月,国会参议员凯斯(caSe)、舒默(Schumer)、史戴布诺(Stabenow)和怀特豪斯(Whitehouse)联名致信,要求奥巴马政府授意所有多边银行组织(包括世界银行组织)的执行董事,反对中国新提出的一切关于中国境内稀土产业的融资计划。

同时提出,就中国限制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进行稀土投资的政策,美国政府应当在美国境内给予中国公司同样的限制。

④2011年11月,考夫曼又联合众议院议员汉克·约翰逊(Hank Jollnson)在国会内成立稀土核心小组会议,加强对稀土的重视和管理。

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宣布“将建立一个贸易执法机构,专门处理部分国家(如中国)采取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目标直指中国。

同年2月,众议院议员考夫曼又联合9位两党议员致信奥巴马总统,要求针对中国稀土限制向WTO提交诉讼。

稀土重要性(略)作为这个案例的焦点稀土资源它为何如此重要?首先因为它开采难度高、提炼工艺复杂、分布分散,所以它的开采成本非常高。

其次是它有极高的工业价值,稀土资源除了在汽车、石油加工、医疗器械等领域有诸多用途,它更是成为了军事和高科技领域发展的关键元素,此外,稀土的潜在价值也仍在不断被发掘,据统计,近年来每四项高技术发明就有一项与稀土有关,也由此便引发了全球性稀土资源的需求增加,使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稀土原料供应安全性的诉求日益强烈。

近十年来中国实行稀土管理引发的中美贸易争端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国内相关生产企业及环保组织等。

那么首先从中国政府角度出发,中国由于前几十年的大规模开采和出口,我国稀土储量大幅下滑,且开采环节的环保法规缺失,到实际冶炼技术水平低下,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稀土产业效益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此外稀土原料出口价值也非常低,限制稀土出口的管理措施则为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建立战略储备、进行生态保护、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以及提高并有效控制出口价格。

从中国稀土企业角度出发,稀土企业是国家稀土管理制度的直接利益攸关方。

对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国内的稀土企业普遍存在研发能力不足,生产技术不高,生产活动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级阶段的缺陷。

国家对于开采环节的限制,会使得稀土企业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失。

这从另一方面看也会对这类企业起到一个促进企业摆脱落后产能、进行技术转型的刺激作用。

从美国政府来讲,由于美国的能源政策制定立足于国家安全、经济和产业发展,尤其高技术和绿色技术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这个能源政策他们需要足够和廉价的稀土供应,而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从这个方面则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其次美国担忧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夺回了稀土的定价权之后,可能导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而对美国利益产生威胁对于美国稀土生产企业来讲,稀土的出口限制将影响美国稀土产业的原料供应安全,价格的上升会提高生产成本,同时,为了获得稀土供给,很多稀土生产企业,包括高技术公司会被迫将生产环节移往中国,则可能会出现国内就业岗位的流失和技术外溢问题。

此外,中国对本国境内的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在配额、准入资质、环保标准等方面的不同待遇会引发不公平的竞争,也会使得非中国企业丧失竞争优势。

这是美国稀土企业的担忧。

由于中国的限制出口政策,美国不得不重启稀土开采,但稀土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不可避免的伴随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清洁能源行业产品生产仍需依靠大量稀土元素。

因此,美国环保组织从保护环境和促进清洁能源开发的角度,要求国会和政府对中国的稀土限制采取有效措施。

以上就是稀土资源所涉及到的中美双方的利益相关者及分析。

案件过程、主要争议点、具体条款(详)我们知道,WTO的争端解决分为5个阶段,刚刚对每一阶段的时间介绍已经很详细了,我就为大家梳理一下这次争端解决的整个过程首先是第一阶段:磋商。

2012年3月13日,美国提出磋商要求。

引用条款的具体内容我会在后面说明。

22日和26日,欧盟、日本、加拿大请求加入磋商。

中国随后接受了他们的请求。

4月25日至26日,中美双方进行了磋商,但没能达成有效共识,因此进入第二阶段:成立专家组进行调查和报告。

2012年6月27日,美方向争端解决机构请求成立专家组进行针对此案的调查。

美方认为中国的出口限制对国际贸易正常秩序造成了干扰,并借稀土出口管理而拥有了国际市场的稀土定价权,这与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不符。

中方表示应诉,并称中国对稀土的管理是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

2012年7月23日,DSB决定设立专家组。

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保留他们的第三方权利。

9月24日,总干事成立了专家组,并在2013年举行了专家组听证会和口头辩论会。

到2014年3月26日,经历两年的调查裁决,WTO公布了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违规。

我们知道,(按照WTO规则,在专家组报告发布60天内,双方均可提出上诉),专家组报告只是初审,如果不上诉就代表服从。

接下来双方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上诉机构审查专家组报告。

2014年4月8日,美国先就此案向DSB提起上诉,刚开始的时候我比较奇怪,专家组报告的结果已经对美方有利他们为什么还要上诉。

不过结合整体来看,美方上诉的意图是扩大自身的既得利益。

那中国当然也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利益了,在4月17日,中方也提出了交叉上诉。

2014年8月7日,WTO公布了上诉机构报告,中方败诉。

不过上诉机构也并未支持美方的上诉请求,也就是说维持专家组报告中的决定,这对中国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个好消息。

2014年8月29日,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了上诉机构报告和小组报告,这就是第四阶段:采纳专家组及上诉机构的决定。

第五阶段是决定的执行,在2014年9月26日的会议上,中国表示将需要合理的时间来执行裁决。

最后这个时间被定到了2015年5月2日。

在2015年5月20日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中国通知DSB,根据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的通知,已经取消了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相关关税、出口配额和对企业的限制,中国已经充分执行了相关建议和裁决。

虽然美国不认为中国完全遵守了裁决,但双方还是在5月21日宣布争端解决。

在争端解决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美之外还有许多第三方国家的参与,而且我还提到,他们也享有一定的权利。

虽然这一点上课没有提到,但是我们认为第三方机制对于争端的解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WTO争端解决中的第三方可以介入争端解决的每一个阶段,我主要介绍一下这个案例中出现的磋商阶段和专家组阶段的第三方。

DSU也就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第4条第11款对磋商阶段第三方介入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如必须是利益相关的WTO成员才能申请介入磋商,而能否加入的决定权在争端当事方手中,这样可以避免任何一方通过第三方的加入对磋商另一方施加压力。

但DSU对磋商阶段第三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做相应的规定,我们认为是因为磋商是一个庭外或者说私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当事方允许,第三方便可以以国际正常惯用的方法介入。

然后,DSU的第10条是关于专家组程序中第三方介入制度的专门条文,附录3中也有相关规定。

要成为专家组程序的第三方必须是WTO成员,要有实际利益相关,还要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愿意作为第三方的表示。

实际上,还没有成员在WTO争端中被拒绝以第三方身份介入。

这里的第三方有四项权利:向专家组提交书面陈述并使其在专家组报告中得以体现。

收到专家组第一次会议提交的书面陈述。

参加第一次实质性会议期间的专门会议并发表意见。

回答专家组问题。

第三方介入制度的存在也是为了使跟案件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能有机会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为第三方的欧盟和日本其实也提起了对关于中国稀土争端的申诉。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来看一下中国主要是因为哪些条款而被判了败诉申诉方认为,中方的出口关税措施与《入世议定书》第11条第3款的要求不符。

中国在其中明确承诺:除附件六所列产品外,中国应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

而稀土并不在附件六所列的产品范围内,因而中国不能对其征收出口关税。

其实中国没有把稀土列进去是因为当年国内对稀土资源的重视不够,这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此外,中国的出口配额和出口许可证措施等构成了除关税外的其他出口限制措施,与GATT1994第十一条第一款、《入世议定书》第一条第二款和《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162段、165段规定的义务不一致。

比如,GATT 1994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任何缔约国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中国虽然在相关的入世文件中也明确表示自己会遵守WTO的此项规定,但现实中还是对稀土的出口采取了不合规则的限制措施。

而根据GATT1994第20条序言的规定,如果其成员国认为某一种资源或者某一种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度,带来本国资源的枯竭或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该成员国有权对这种资源的生产、销售、出口采取相应的出口管制和出口限制。

但必须符合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第二,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专家组认为,中国对企业的配额限制要求构成了“武断的与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不符合第一个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