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TEEL制图规程与图纸规范编制:审核:批准:山东经典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STEEL 制图规程与图纸规范目录一、总则 (4)1、适用范围2、基本原则3、图面要求二、建模 (5)1、建模前准备2、多用户的使用3、轴线与视图4、截面库与螺栓库5、杆件建模三、节点 (6)1、节点类型2、规范及图集3、注意事项四、检查 (7)1、模型外观检查2、碰撞校核3、报表检查五、编号 (7)1、编号规则2、编号设置3、改变编号六、出图 (9)1、创建图纸2、克隆图纸3、调图七、图纸规范 (10)1、图幅2、比例3、布局4、视图5、文字6、尺寸标注7、零件标记8、焊角表及技术说明八、图纸导出 (12)1、导出步骤2、图纸整理3、批量打印九、附录 (14)1、钢柱现场对接2、柱牛腿外伸长度3、不等高梁变截面4、补强板布置5、箱型电渣焊6、杆件连接节点螺栓表一、总则1.1 适用范围:1.1.1 此规程仅供经典集团内部详图使用。
1.1.2 在技术合同中对画法要求未详尽之处原则上采用本规程。
1.2 基本原则1.2.1 为了统一钢结构施工详图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制定本规程。
1.2.2 钢结构施工图的编制必须符合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多高层建筑钢结构节点连接》(03SG519-1)《钢结构施工图参数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8SG115-1)、《房屋建筑CAD 制图统一规则》(GB_T18112_2000)、《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的规定。
1.2.3编制钢结构施工详图时,必须遵照钢结构设计图的技术条件和内容进行,并对原设计图面表示不清,尺寸矛盾、遗漏及不合理部分提出修改意见,经原设计部门认可后方可修改,取得书面更改同意并将资料保存备查。
1.2.4 钢结构施工图必须做到便于制作、运输、安装,降低工程成本。
1.2.5 施工详图设计必须符合原设计图纸,必须符合设计单位提出的有关技术要求,并对原设计错误及不合理部分提出修改意见,但修改意见需经原设计单位书面认可后方可修改。
1.2.6 原设计单位要求施工详图设计单位补充设计的部分,如节点设计等,详图设计单位需出具该部分内容设计说明书,经由设计单位认可方能执行。
1.2.7 对于不合理的设计(含除锈、油漆)要据理力争,争取修改。
1.3 图面要求1.3.1 图形布置紧松适中,摆放整齐、清晰。
1.3.2 图线不与文字、数字或符号重叠、混淆。
不可避免时,应首先保证文字等清晰。
1.3.3 零件、尺寸线、零件标记、图框等颜色尽量区分开,注意色调搭配,使图纸更加美观。
二、建模2.1 建模前准备:2.1.1 无特殊要求时,使用统一的xsteel 16.0版本。
2.1.2 定位标记:工具》选项》选项》视图方向》南或东。
2.2 多用户的使用2.2.1 主机模型必须完全共享,主机开多用户服务器,服务器地址为主机的局域网IP地址。
2.2.2 多用户建模时先确认各分机绘图范围是否有冲突,是否会影响其他分机范围内编号等。
2.2.3 多用户调图前先分配好任务,避免图纸冲突,遇到模型需要更改时,各分机保存,待主机修改完毕后再继续。
2.2.4 遇到模型冲突时,使用工具》校核与修正模型》校核模型、校正模型、校核数据库、校正数据库。
保存后继续。
2.3 轴线与视图2.3.1 轴线是模型的根基,轴线如果出错等于整个模型白做。
创建轴线时要格外谨慎,完成后仔细检查一遍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3.2 沿轴线创建视图时,在显示里修改视图属性,角度》平面;视图类型》线框;显示深度》上下均500。
应用后创建视图。
2.4 截面库与螺栓库2.4.1 工厂焊接H型钢采用自定义的BH截面,添加截面时注意截面面积和覆盖面积,无特殊要求时一律为零(用HI截面添加的BH截面默认都为零)。
2.4.2 螺栓库添加螺栓:细部》螺栓》螺栓对话框。
例:添加HS10.9 M18*60,先选择BOLT16*60-HS,修改下面名称为BOLT18*60-HS,修改右侧参数:直径、长度和螺纹长度,选择添加便可添加到螺栓库。
2.4.3 焊钉添加:细部》螺栓》螺栓对话框。
选择STUD20*180,修改下面名称为STUD16*90,然后修改右侧参数,然后添加。
2.5 杆件建模2.5.1 模型构件中除主零件的构件前缀填写外,其他次部件的构件前缀一栏可以不填内容。
2.5.2 搭建构件时,为保证出图一致性原则,水平构件应从左至右,从下至上搭建,即黄点在左侧下侧,红点在右侧上侧。
2.5.3 注意螺栓永远跟随第二个零件(黄色)的原则。
2.5.4 杆件属性中必须严格填写:名称、截面型材、材质、等级。
同种规格的型材使用同种等级,颜色跟随等级。
设置完后将属性另存为,方便下次使用。
2.5.5 杆件属性中位置》旋转》尽可能使用顶面与后面。
2.5.6 杆件搭建完成后核对杆件的位置截面等正确性。
2.5.7 建模过程中若发现杆件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与设计联系,涉及到修改的需索取书面的变更文件。
三、节点3.1 节点制作方法3.1.1 简单无规律性的节点采用手动绘制,绘制完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再进行下一个操作。
3.1.2 批量有规律且相同的节点,先绘制一个节点然后制作成组件,注意组件名称简洁易区分。
3.1.3 大批量有规律却不相同的节点,可以在组件里加入参数,做成参数化节点,或利用之前的参数化节点。
3.1.4 使用系统节点时仔细填写节点各个参数,生成节点后仔细检查孔位板厚及节点内零件名称等,确认无误后方可布置节点。
(自定义组件容易批量修改,系统节点修改不方便)3.2 规范及图集3.2.2图纸上注明的,严格按照图纸,图纸表达不明的与设计联系。
图纸没有明确表达且非明显设计遗漏的,原则上按照规范和图集。
规范及图纸摘选见附件。
3.3 制作节点3.3.1 节点建立时必须严格填写名称。
3.3.2 小件等级为99,发车件等级为66。
3.3.3 钢柱与梁刚性连接时,柱翼板与梁间隙为10mm,柱牛腿与梁间隙为10mm,梁端部翼板腹板平齐。
3.3.4 主梁与次梁铰接时,钢梁翼缘到梁端部间隙为10mm。
3.3.5 钢梁与梁刚接时,钢梁翼缘到梁端部间隙为5mm。
3.3.6 相同的杆件和节点,可以删除原杆件,利用复制功能复制杆件与节点。
3.3.7 现场无规定常规以向右向上为安装方向,单剪板节点的构件要特别注意安装方向。
3.3.8 开孔尽量不要用切割,使用螺栓开孔图纸中方便捕捉。
3.3.9 普通构件运输正常上限尺寸为17m×2.2m×2.2m/30t(长*宽*高/重),尺寸超出时需要与生产部调度负责人协商解决。
3.3.10 现场焊缝,除非不施以仰焊无法焊接,不得设计为仰焊,若原设计有仰焊要求时,需与原设计方协商修改。
3.3.11 每次定义焊接后,用Alt+鼠标左键检查焊接是否正确,有无漏焊多焊。
3.3.12 每次定义螺栓后,使用“测量螺栓间距”检查螺栓的孔距与边距是否正确。
四、检查4.1 模型外观检查4.1.1 查看模型外观情况,节点有无遗漏,单剪板位置是否正确,劲板有无漏缺等。
4.1.2 勾选“选择构件按钮”检查构件焊接情况,有无多焊漏焊。
4.2 碰撞校核4.2.1 外观检查无误后,备份模型,用17.0以上版本打开,进行碰撞校核,查看具体碰撞情况,几种重要的状态:“精确匹配”是零件有重复,“切透”是杆件穿过另一零件,“碰撞”“复杂碰撞”时追踪ID号查看具体的碰撞情况。
记录碰撞情况,在原模型中更改。
4.3 报表检查4.3.1 利用构件清单检查构件有无漏焊,对漏焊件逐一更改,直到无漏焊或其他问题。
4.3.2 利用零件清单检查零件的名称、材质、规格有无达到预期效果。
4.3.3 检查无误后,对于分批制作的模型采用状态管理器,方便后期过滤。
五、编号5.1编号规则5.1.1 多用户制图时,只允许一台主机进行编号操作。
编号前所有分机进行保存,然后主机保存,进行编号,编号结束后待主机保存后分机进行保存。
5.1.2 遇到编号后部件仍无编号,需先进行校核模型,然后再编号。
5.1.3 构件和零件编号必须是唯一的。
5.1.4 构件前缀不宜单独使用以下字母:I、O、X、Z等5.1.5 散发件应采用单独的零件编号,编号要有规律性,以便现场对散件的寻找,不同的工程间禁止采用相同的零件和构件编号。
5.1.6 构件编号无特殊要求时按照以下规则:工程代号+批次/层数+前缀+流水号。
5.1.7 编号编制规则参照:构件编号:1GZ:第一批钢柱。
1GL:第一批钢梁。
1ZC:第一批柱撑。
2GZ:第二批钢柱。
2GL:第二批钢梁。
2ZC:第二批柱撑。
2SC:第二批水撑。
3GZ:第三批钢柱。
3GL:第三批钢梁。
3ZC:第三批柱撑。
3SC:第三批水撑。
1FC:第一批发车件。
2FC:第二批发车件。
3FC第三批发车件。
零件编号:1GZ-*第一批钢柱上的小件,2GZ-*第二批钢柱上的小件,3GL-*第三批钢梁上的小件。
-H:构件中主零件,-L型钢牛腿,-JB:劲板,-D:地脚板,-DD:地脚垫板,-DJ:地脚劲板,-EB:耳板,HB:焊接垫板,JD:节点板,JY:节点板(异形板)。
-DB:斜撑堵板。
-BQ:补强板。
-LB:连接板。
-DK:地脚垫块。
-KJJ:抗剪键。
-ZB:柱撑板。
-SB:水撑板。
5.2 编号设置5.2.1 未出图之前一般选择“全部重新编号”“重新使用老编号”;重新编号。
5.2.2 未调图时选“重新使用老编号”新建的选“跟老的比较”修改过的选“跟老的比较”。
编号连续。
5.2.3 图纸下发后更改,上边三项均不选,新建的选“跟老的比较”修改过的选“如果可能保持编号”。
变化最小。
5.2.4 如果相同部件更改后编号不同可以使用改变编号(强制编号)。
5.3 改变编号5.3.1 图纸与报告》编号》改变编号。
5.3.2 改变编号仅改变编号的流水号,前缀等不受影响。
5.3.3 改变编号前使用工具中比较命令,确保零件或构件完全相同。
5.3.4 必须按照先零件后构件的顺序依次改变编号。
5.3.5 编号成功改变后,在编号设置中修改的选“如果可能保持编号”情况下,对修改过的编号。
编号后利用报表检查编号更改是否正确。
六、出图6.1 创建图纸6.1.1 先创建一张图纸,将图纸属性设置完成后应用,在创建其他图纸。
6.2 克隆图纸6.2.1 点击复制后,保持模型中需要出图的部件选中,保持图纸列表中作为样图的图纸选中,然后点击复制图纸,复制原图纸中的位置尺寸标记等属性。
一般选中相似的部件进行复制。
6.2.2 克隆其他模型中图纸:点击复制后选择其他模型,找到想要复制的模型,选择模板,选中需要想要复制的样图,点击复制图纸,此操作为出图时调用之前的图纸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