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类型1019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
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
之多,为下文写扫叶楼更胜一筹的美景做铺垫。
登扫叶楼记
• 23、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 识?是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 答案 • 1、作者认为奇胜之景不仅在于远处也在于最近之处,只是人
们常常重视远处而忽略了近处;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是以自 己的经历来提醒人们要去远处旅行的意识;本文作者是为了提醒 人们不仅要注意远方的景色,也不要忽视近处的风景。 •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提出“志力物”是成功的必要 条件,而本文提出人不应鹜远遗近。 • 3、本文中作者描写了一个的景色,表达了人不能鹜远遗近, 忽视身边的美丽或重要的事物。而《游褒禅山记》却是借道路艰 险的地方有更秀美的美景表达了对深入探究的提倡。
•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 3、山水中了悟的哲理(理趣)
•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游记的写作方式
• 记叙、描写(基础)(景趣)
•
↓
• 议论、抒情(升华)(情趣、理趣)
阅读方法
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 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 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 行为、态度、品德、命运等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
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
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
想见其事也
小石潭记 柳宗元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近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语段
• 2006年:《半野园图记》 • 2007年:《<酌古论>序》 • 2008年:《<秋寻草>自序》 • 2010年:《九疑山图记》 • 2011年:《稼说送张琥》 • 2012年:《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 2013年:《许氏吴兴溪亭记》 • 2014年:《治学》---论 • 2015年:《静者居记》
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
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
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
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记类文言文类型
• 1、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景趣)
•
《新城游北山记》、《登泰山记》
• 2、借山水抒发的情感(情趣)
最后,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感: 对人、事、景的态度、感情; 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
阅读关注点
• 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登扫叶楼记
• 20、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 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 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 答案 • 1、点明游玩的顺序和主要景观,突出江宁
奇胜之多。 • 2、写出了作者已经游玩了许多美景,为下
文做铺垫。
登扫叶楼记
• 20、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 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 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
• 答案 • 3、突出江宁奇胜之多,为后文写扫叶楼更
胜一筹的景色做铺垫。 • 4、写出了自己游历江宁景色之多和江宁景
登扫叶楼记
• 23、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作者表达了对“奇 胜之景”怎样的认识?是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色之美,为后文做铺垫。
登扫叶楼记
• 20、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 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
的作用是?
• 答案
•
5、表明“我”对于江宁的景色已有一番饱览了解,
说明江宁的山川奇胜之多,为下文写扫叶楼的美景做铺
垫。(孙添懿)
•
6、写出了自己游遍江宁各地,也写出“江宁奇胜”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 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 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 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