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人口与环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位于中部沿海,这里芦苇丛生,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丹顶鹤会在滩涂地越冬。
近年来滩涂面积年增900公顷。
结合“丹顶鹤迁徙路线图”,完成1~2题。
1.影响丹顶鹤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风向季节变化B.气温季节变化C.湿地水量季节变化D.栖息地面积变化2.丹顶鹤在湿地越冬比在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地具有的优势是( )A.食物来源丰富B.人类活动较弱C.气候温暖湿润D.滩涂面积最大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丹顶鹤栖息地只有纬度位置有明显的改变,据此可以判断影响其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季节变化。
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
对比分析湿地与辽河口、黄河口湿地,因湿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其更具有气候方面的优势。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代表的含义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C.⑦D.⑧答案 3.A 4.B解析第3题,松花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较低,流量相对较小,有结冰期;珠江的水文特征是水位高、流量大,无结冰期。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明显的不同在于水量(与降水要素有关)和有无结冰期(与气温要素有关),而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与图中序号①所示含义相符。
第4题,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沟谷发育,支离破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冲刷、切割作用),属水文要素的影响。
(2016·平湖模拟)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 )A.森林破坏B.气候变化C.人口数量增多D.冰雪覆盖扩大6.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答案 5.A 6.C解析第5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
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第6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完成7~8题。
7.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气温要≥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8.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7.B 8.D解析第7题,从图上看,②地能够达到连续四个月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是该地的水分盈亏量<0,表示降水不足,蒸发旺盛,故选B。
第8题,①地纬度为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可能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降水少,气候干燥,年温差大,可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故选D。
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9~10题。
9.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答案9.A 10.C解析第9题,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
第10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
(2016·省市第一中学期中测试)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 3 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近地面P地的风向可能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12.下列说确的是( )A.M、N两处对应近地面气温状况是M处>N处B.M、N两处对应近地面气压状况是M处<N处C.对应近地面天气状况:M处阴雨,N处晴朗D.M、N两处对应近地面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N处答案11.B 12.D解析第11题,近地面与高空的高低气压中心相反,所以M对应的近地面是高压中心,N 对应的近地面是低压中心。
近地面P地的风向可能是西北风,B对。
第12题,读图,结合前面分析,M、N两处对应近地面气压状况是M处>N处,所以气温状况是N处>M处,A、B 错。
对应近地面天气状况是M处气流下沉,天气晴朗;N处是气流上升,为阴雨天气,C错。
M、N两处对应近地面可能有城市分布的是N处,城市气温高于郊区,D对。
下图为“2016年2月20日14时北太平洋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3~15题。
13.下列城市吹偏东风的是( )A. B. C.首尔 D.东京14.此时,M海域的天气状况为( )A.狂风暴雨B.大风降温C.高温晴朗D.温和晴朗15.与从东京到的陆地地理特征变化相似的是( )A.气温逐渐升高B.年降水量减少C.降水变率减少D.气压逐渐升高答案13.D 14.D 15.B解析第13题,本题考查风向的知识。
依据图中等压线分布情况判断可知,位于气旋东部的东京吹偏东风,、、首尔都位于气旋西部,吹偏西风。
第14题,本题考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
依据图示可知,M海域位于冷锋过境前,天气特征为温和晴朗。
第15题,本题考查不同区域气候特征的差异。
东京、两地位于亚洲东部季风区,受海洋影响,从沿海到陆气候呈现出由海洋性特征向大陆性特征的变化。
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下图为“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
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6~17题。
16.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小17.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洒水,其原理是( )A.增强地面辐射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增强地面保温答案16.C 17.C解析第16题,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第17题,在大棚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2016·一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
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A.①B.②C.③D.④19.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18.A 19.B解析第18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分析,①地夏季午后气温最高,热力环流围最大,所以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①。
第19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分析,近地面①地形成低压中心,②地形成高压中心,乙地位于两者之间且位于①地东边,据此判断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乙。
(2016·一中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H的数值应为( )A.40B.60C.125D.13421.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 )A.A的数值B.B的数值C.I的数值D.G的数值答案20.B 21.A解析第20题,大气热量收入=114+10+23+19=166,热量支出=106+H,所以H的数值应为60。
第21题,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会影响B、I、G的数值,但不会影响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2016·十校第一学期调研考试)下图中实线为锋线且正向西北方向移动,虚线围为雨区。
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锋面所处的半球及性质为( )A.北半球冷锋B.北半球暖锋C.南半球冷锋D.南半球暖锋23.下列关于图中各点天气特征的描述,最可能是( )A.a狂风暴雨B.b气温骤降C.c阴雨天气D.d气压最低答案22.B 23.C解析第22题,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实线为锋线且正向西北方向移动,虚线围为雨区(冷空气一侧),由此可以判断为北半球暖锋。
第23题,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知识。
a在暖锋锋前,是连续阴雨天气,A错。
b在锋线上,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变化慢,B错。
c处可能是低压中心,多阴雨天气,C对。
d在低压中心边缘,气压最高,D错。
(2016·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
结合下图完成24~25题。
24.冰岛位于( )A.极地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盛行西风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25.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答案24.B 25.B解析第24题,本题考查全球性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第25题,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火山爆发导致大量尘埃物质进入大气,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分异和垂直地带分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1)自然带①是___________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大致是____________。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_,在大陆西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