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大发展理念小论文

五大发展理念小论文

五大发展理念小论文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小康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全面小康;发展理念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生命”和“灵魂”。

它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发展大势、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
点,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由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形势所决定的。

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创新步伐持续加快。

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我们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重要因素。

“不日新者必日退”。

我们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在新形势下开拓发展新境
界,就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

在具体步骤和措施上,要抓住重点、协调推进。

既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也要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等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发展新空间。

既要抓重大、抓尖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占领战略制高点;也要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既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也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构建发展新体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
对于协调发展,这是“新常态下的老问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

比如说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十大关系”,就是讲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要重点处理的一些关系。

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也是要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为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务,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建议》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重点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把这几个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摆正理顺,就能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发展的势能,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之势,开创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增强发展协调性,关键是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无论是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城乡协调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还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既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也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薄弱领域发展后劲。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优势和问题各异。

只有善于辩证思维,既突出重点,也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三、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脉相承的。

绿色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后劲的发展,是着眼于长期的、有利于代际公平的发展。

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使发展可持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在经济领域,绿色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绿色的生产方式,既是人民长久的美好期盼,也是现实环境倒逼下的迫切需求。

中国经济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但粗放的发展模式,也让我国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伴生了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

例如,很多地方遭遇的雾霾频发、资源紧缺、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大城市病”、“区域病”,都为过去的粗放式发展亮起了红灯。

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双赢之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寻求高效利用资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