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讲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影响201229

第3讲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影响201229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扞边者,则目为粗 材。 ——(明)黄宗羲 格君之本,亲贤之务,养民之政,善俗之方,凡 古之所谓当先而宜急者,曷为不少留意,而独于 财利兵刑为汲汲,徒益乱耳。 ——(宋)朱熹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之所以为治者,在乎礼乐教化,富强所不屑为 也。„„中国之强盛,视乎政事之得失,而不关乎财 货之多寡;而世运之安危,根乎治理之纯驳,而不在 乎兵力之盛衰。 ——(晚清)方浚颐 我中国历代圣君贤相,才智非逊于西洋,而卒无有刳 天剖地,妄矜巧力,与造化争能,以图富强者,盖见 理深而虑祸远,非如英人之徒知计利。 ——(晚清)刘锡鸿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孟子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至少从阿伽门农领导下的希腊人对特洛伊的远征 时开始,对商路的控制就已成为国家的目标和巨 大财富与权力的源泉。巨大和持久的帝国往往是 在商路枢纽上兴盛起来的,控制主要商路的斗争 往往成为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对这些商路控制的 改变以及这些商路本身位置的改变,都对一些帝 国和文明的兴衰起过决定性作用。 ——罗伯特·吉尔平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明)朱元璋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民,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者皆其 末业也。 ——(清)雍正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儒教徒归根到底是个和平主义的、以国内福利为 政治取向的士人,对军事强权他们自然持拒绝或 不理解的态度。 ——马克斯·韦伯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这种政权之中的统治者,一般被期望给予政 治—集体性目标——诸如领土扩张、军事强盛和 经济增长——以较少的重视。 —— (以色列)艾森斯塔得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 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 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孟子 德业之外无事功。 ——(明)王阳明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的两种力量 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的三个重心 军事重心 政治重心 经济重心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的两个周期 中原王朝的周期性兴衰 游牧民族的周期性南下
中国历史的一个主题 天下秩序的维持与重建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古代中国战略目标的三个层次 内部稳定 内部稳定并阻止外部侵略 内部稳定、阻止外部侵略并对周边国家保持一定 程度的影响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战国 两汉 唐 两宋 明清 亩产量指数
第三讲:古代中国 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影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宫玉振
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战略重心与战略目标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航海时代不同的国家战略选择 中西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地理的三个特征: 相对的封闭性 整体的统一性 局部的独立性


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 ——汉文帝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 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食货志上》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 ——《盐铁论·击之》 夫治国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近者亲附, 然后来远;百姓内足,然后恤外。 ——《盐铁论·地广》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 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 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 虽成必败。 ——《三略》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书生是一切美德的最高代表,而当兵的只不过是 流氓而已,也许他们力大如牛,可是不见得比牛 聪明。 ——(美)拉尔夫·鲍威尔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儒林公议》 衣冠之士,羞与武夫为伍,秀才挟弓矢出,乡人 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 。 ——(清)戴望:《颜氏学记》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 曰:“去兵。” ——《论语·颜渊》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 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 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之。„„有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 罪也。 ——孟子

(秦始皇)使蒙恬将兵以北攻强胡,辟地进境, 戍于北河,飞刍挽粟,以随其后。又使尉屠将楼 船之士攻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北构 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 退。……行十余年,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苦不 聊生,自经于道路,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 下大畔 。——《汉书· 严安传》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从政治上看,在帝制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根据儒教思 想建立的国家制度与信仰以及领导集团狭隘的利益,通常 强调国内安定比发展更为重要,强调保持国内和睦、稳定 和繁荣比攻取和吞并国外领土(特别是那些比周边地区更 远的地区)更为重要。在中华帝国历史上的许多时期,无 论是对人所共知的周边地区发动军事入侵,还是以更大的 野心企图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扩展到比现在周 边地区更远的地方,都常常遇到有儒教思想的文职官员和 皇室谋士的抵制。 —— (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公共工程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 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它有众多的人口(在15世纪有 1—1.3亿人口,而欧洲当时只有5000—5500万人),有灿 烂的文化,有特别肥沃的土壤以及从11世纪起就由一个杰 出的运河系统联结起来的、有浇灌之利的平原、并且有受 到孔学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 构,这使中国社会富于经验,具有一种凝聚力,使外国来 访者羡慕不已。 ——保罗·肯尼迪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在中国的全盛时期,中国在全球没有可以与之相 匹敌的国家,这是指没有其他大国能够向中国的 帝国地位挑战,甚至如果中国想进一步扩张的话, 也不会有任何其他大国能够抵挡中国的扩张。中 国的体系是自成体系和自给自足的„„对异族和 地理上处于周边的附庸国,中央只比较有限地使 用力量。 ——布热津斯基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中华帝国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两千年之久,事实 上这个正统也曾有动摇的时候。战争在中国发生 的频率不下于欧洲,但中国的战争通常因争夺帝 位而起,其性质多属内战,而且迟早必然会导致 新的中央政权出现。 ——基辛格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对中国国家的主要威胁不是外力入侵,而是内部 瓦解。因此,维持与重建国内秩序,既是国家的 主要考虑,又是其行政力量投付最多的方面。 ——王国斌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商业交易永远须受官吏的监督和征税。政府对于 大宗重要产品的专卖垄断,像古代的盐铁,或者 近时的茶、丝、鸦片、盐和火柴,都是国家的高 于一切的经济特权。决不许任何商人独立地从中 致富,并侵占这些特权。 ——费正清
行政力量主导的古代国家发展


官方的庇护照顾是任何大商业经营所必需的。官吏和商人 不能单独成功的地方,双方互相联合即可以获利。因此, 商人、银钱业者、经纪人和各式各样的买卖人成为一个依 附于官僚的阶级。作为商品和资本的经手人和操纵者,他 们协助官吏,不仅从商业中,也从农业中榨取剩余。 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问题之一是, 中国的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 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 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垄断权。 ——费正清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 市。„„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 菽粟货财。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 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 也。 ——(西汉)《盐铁论·本议》
商业与军事发展的尴尬与困境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坚甲利兵,虽可张国威于一时,而孝弟忠信,终 可以结民心于悠久也。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 巩固帝国,较少的是一个军事上的难题,而较多 的是民事统治方面的问题。 ——(美)王国斌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正统的新儒家观点,儒家国家的首要目标是 维护儒家的道德教义,而非政治扩张或经济发展 意义上的集体成就。 ——(美)张灏
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的演进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中国毕竟有过著名的将领,有过它的军事上辉煌的时代, 无畏的旅行家和海外探险家。中国的版图从它最初的发祥 地扩大了许多倍,到纪元前1世纪时,它拥有的领土比同 时代的罗马帝国极盛时的疆域还要大。在帝国影响范围的 另一方向——过去三四百年间——中国的移民像墨水滴一 样向周边地域扩散,特别是向东南亚的陆地和海岛扩散。 不过,中国人的黩武和扩张举措毕竟与欧洲不同。固然有 一些皇帝——汉武帝是其中之一——感到迫切需要借助军 事扩张为自己增添光彩。不过总的说来,中国最严重的对 外战争是反抗来自亚洲腹心地带的部落民的似乎无休止的 进入的战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对外战争致力 于像西班牙的美洲征服者那样,夺取珍贵的战利品,或者 建立像一些欧洲人的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商业据点。 ——(美)德克·卜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