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二节 土壤组成 - 土壤矿物质

第一章第二节 土壤组成 - 土壤矿物质

硅氧四面体(SiO44-→Si2O52-→Si4O104- )
硅氧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的构造图示法
铝氧八面体(AlO69-→Al4O1212-→Al4(OH)8O44- )
铝氧八面体
铝氧八面体的构造图示法
b. 单位晶片:硅氧四面体 -硅层;铝氧八面体-铝层
硅片(硅氧片)图示法
铝片(水铝片)图示法
1、几乎包括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 2、O、Si、Al、Fe为主,四者共占88.7%以上;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含量低,分布不平衡。
1.原生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 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原来的 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未变。 原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随母质的类型、风化 强度和成土过程的不同而异。土壤中粉沙粒和砂 粒基本都是原生矿物(图1-7)。
c. 单位晶格(晶层)
(1)1:1型 一层硅层与一层铝层重叠而成
1:1型层状硅酸盐(高岭石)晶体结构示意图
(2)2:1型
两层硅层中间夹一铝层
2:1型层状硅酸盐(蒙脱石)晶体结构示意图
(3)2:1 :1型(2:2型)
2:1型基础上增加一铝层(或镁层)
2:1:1型层状硅酸盐(绿泥石)结构示意图
(2) 非膨胀性
(3) 电荷数量大
同晶替代现象普遍,主要发生在硅片,电荷量较大,但部分被层间K+ 中和,有效电荷量少于蒙脱石
(4) 膨胀、收缩和可塑性等性质介于高岭组和蒙脱组之间。
伊利石广布于一般土壤中,以温带干旱地区的土壤含量最多。
4、绿泥石组(Chlorite)
(以绿泥石为代表,富含镁、铁)
特点:
可塑性、粘结性、吸湿性、粘着性居中
土壤中绿泥石大部分来自母质遗留,石灰性土壤中含量高,河流冲积物和变质岩的 冰碛物中较多
(二)土壤矿物质的迁移与转化
1.粘土矿物的形成过程 (1)粘土矿物形成途径
粘土矿物:即次生铝硅酸盐类,是风化和成土过程 中形成的次生矿物
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
机械崩解,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 劈裂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 作用下,岩石矿物的分解过程。矿物本身的化 学性质和组成上均未发生变化,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的岩石风化中比较普遍。
不同原生矿物的相对稳定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
相关,如下表:
土壤原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1)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包括长石、云母、
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等。
长石类: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是岩石中分布 最广的一类硅铝酸盐类矿物。 云母类:白云母、黑云母,铝硅酸盐类矿物,易
蒙脱石在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含量高,蛭石分布在风化不太强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C. 水云母(伊利石)组(Hydromica)(又称2 :1型非膨胀 性矿物) 特点:
(1) 2 :1型
单位晶胞化学式: K2(Al· Fe· Mg)4(Si· Al)8O20(OH)4· nH2O
SiO2/Al2O3:3~4 晶层之间吸附的K+的强吸附力,层间距1.0nm
生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1)简单盐类:包括各种碳酸盐、重碳酸盐、氯化 物等,是原生矿物风化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简单,
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
2)次生氧化物矿物 (1)氧化铁和氢氧化铁类: 褐铁矿(2Fe2O3· 3H2O):土壤呈棕褐、橘红和红色。 赤铁矿(2Fe2O3):温暖地带由氢氧化铁沉淀而成,在 有机质丰富的土壤,赤铁矿易还原为针铁矿。 磁赤铁矿(γFe2O3):原生磁铁矿氧化或脱水后形成,
化学风化: 水的溶解作用 Ca3(PO4)2+2H2O+2CO2 CaH4(PO4)2+2CaCO3 水合作用 CaSO4+2H2O CaSO4· 2H2O 水解作用 a.脱盐基: K2Al2Si6O16+H2CO3 KHAl2Si6O16+KHCO3 b.脱硅 H2Al2Si6O16+H2CO3 H2Al2Si2O8· 2H2O+4SiO2+CO2 c.富铝化作用 H2Al2Si2O8· 2H2O 2Al(OH)3+2H2SiO3 氧化作用 FeS2 FeSO4 Fe2(SO4)3 Fe(OH)3
解: 41.89 33.27 SiO2的分子含量=——— =0.698 Al2O3的分子含量=——— =0.326 60 102 11.85 SiO2 0.698 Fe2O3的分子含量=——— =0.074 ——— =——————=1.75 160 R2O3 0.326+0.074
硅铝铁率可以反映土壤母质的化学风化程度 硅铝铁率还可以反映土壤的成土过程和保肥能力
蒙脱石理论硅铝率SiO2/Al2O3=8/2=4
(2) 膨胀性大
晶层以分子引力联结,晶层间距: 蒙脱石0.96~2.14nm 蛭石0.96~1.45nm
(3) 电荷数量大
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4) 颗粒较细,呈片状
可塑性、粘结性、吸湿性、粘着性显著,吸收水分的力强,不利于植物吸 水,干燥时发生剧烈收缩,对耕作不利
同晶替代
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 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发生同晶替代后,硅酸盐矿物产生负电荷
4)硅酸盐矿物的种类 A. 高岭(石)组(Kaolinite )
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等
特点: (1) 1:1型 单位晶胞(层)化学式:Al4Si4O10(OH)8
SiO2/Al2O3=4/2=2
SiO2· nH2O 土壤pH条件下带负电荷,酸胶基 Al2O3· nH2O, Fe2O3· nH2O 带正电荷,碱胶基 盐基离子Ca2+、Mg2+、K+、Na+等,决定溶液pH,并参与矿物形成
正负电荷胶体相互中和沉淀组成新矿物
沉淀 老化、结晶
溶胶
凝胶(非晶质)
结晶质
当溶胶SiO2/Al2O3>3,可形成2:1型矿物
Ca、Mg、K、P、S等
2.次生矿物
土壤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风化后重新组成的,
其化学组成和构造发生改变。主要包括土壤物质中
最细小的部分(粒径小于10微米),呈胶体性质, 又称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 次生矿物有活动的晶格,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 土壤固体物质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对土壤吸收性 膨胀收缩性、粘着性等均有影响。 根据组成、构造和性质可分三类:简单盐类、次
地壳中 土壤中
47.0 29.0 8.05 4.65 2.96 2.50 2.50 1.37 0.10 49.0 33.0 7.13 3.80 1.37 1.67 1.36 0.60 0.085
元素
P S C N Cu Zn B Mo
地壳中 土壤中
0.093 0.09 0.023 0.01 0.01 0.005 0.003 0.003 0.08 0.085 2.0 0.1 0.002 0.005 0.001 0.0003
当溶胶SiO2/Al2O3<3,可形成1:1型矿物及氧化铝矿物
2、粘土矿物的形成条件
粘土矿物形成与气候等成土条件密切相关 南方热带砖红壤、亚热带红壤矿物风化程度高, 粘土矿物以1:1型为主,并有三水铝石,粘粒硅铝铁 率为2左右,属铁铝土 北方温带地区,粘粒矿物为各种2:1型(伊利石、 蒙脱石等),粘粒硅铝铁率多在3以上。风化度低, 属硅铝土
原生矿物的主要特征:
1、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为主
以氧化硅和硅酸盐矿物占绝对优势。 如石英、长 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
石英最稳定,是粗土粒的主要成分;白云母和长石较稳定, 在粗土粒中较多;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暗色矿物易风化。
3、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土壤呈红棕色,热带、亚热带的高度风化土中。
针铁矿(2FeOOH):所处酸碱度范围宽,几乎所有土壤 中均存在针铁矿,呈黄-棕褐色。 纤铁矿(γFeOOH):比针铁矿少见,存在温带湿润地区
的非石灰性水成土内,特别是氧化-还原交替频繁的层 次或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层尤为常见,呈橙色斑纹。
水铁矿(Fe2O3· nH2O):高铁化合物水解产生的棕色胶体
硅铝铁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Al2O3(R2O3) 含量的分子比 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SiO2和Al2O3的分子比 硅铁率:土壤粘粒部分SiO2和Fe2O3的分子比
计算其硅铝铁率、硅铁率。
例:某土壤粘粒部分SiO2含量为41.89%,Al2O3含量33.27%,Fe2O3含量11.85%,
3、矿物风化程度的度量指标
土壤矿物分解程度越高,化学元素的淋溶迁移作用越强。
硅铝比率(摩尔数之比)
SiO 2 Al2O3 Fe2O3
迁移系数
K km
任一土层或风化层的 K 2O/Al2O3 母质层或母岩层的 K 2O/Al2O3
(4)次生氧化硅:
指氧化硅凝胶和蛋白石(SiO2 · nH2O)。由土壤中氧 化硅在酸性介质中聚合呈凝胶,凝胶老化后缩合成蛋白 石。蛋白石包含有机、无机杂质,呈彩色。 来源于生物的蛋白石可以作为埋藏土层和古地理环 境的指示矿物,其中植物蛋白石中的有机碳可用来测定 土壤的年龄。
3)次生铝硅酸盐类
a. 基本结构单位
(1) 2:2型
三八面体,化学式为Mg· Fe· Al)12(Si· Al)8O20(OH)16
(2)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硅片、水铝片和水镁片上均有发生,硅片中Al3+代Si4+、铝片中Mg2+代Al3+ 产生负电荷,水镁片中Al3+ 代Mg2+产生正电荷,两者相抵为净负电荷,介于伊
利石与高岭石之间
(3) 颗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