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你吃了吗”四个字人人耳熟能详。
这既是人们相互之间实实在在的关切,也反映了吃与大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联系。
俗语说病从口入,其实病也能从口治,因为吃的核心在于脾,脾虚,哪怕吃仙丹也没用,吃什么都出问题。
脾好,那五谷杂粮就是最好的营养,可以弥补气血,生发阳气,就是治病最好的良药。
所以中医很早就有“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的观点。
生病的人胃口多半是不好的,补脾被看做是一切疾病调理的关键。
1、《黄帝内经》教你脾胃问题早发现《黄帝内经》里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完成。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营养物质就无法顺利地送达五脏六腑和身体各处。
身体得不到滋养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的病变。
所以,脾胃健运与否只要留心就能从身体上找到蛛丝马迹。
⊙面色暗淡、萎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发黄。
如果不能及时调理面色就会逐渐萎黄人也会消瘦枯槁⊙口唇淡白、干燥《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胃的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常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起皮、裂口。
⊙睡觉时流口水脾主涎”“涎”即口水。
气有固摄作用一个人脾气充足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帮助人体进行吞咽和消化;如果脾气虚弱固摄功能减弱涎液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的时候流口水。
⊙睡眠不好胃不和则卧不安。
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精神状态不佳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足够的滋养人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大脑、脏腑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就会出现精神不振、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问题。
⊙肥胖或消瘦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物质被脾带走上输给肺肺通过血液将营养带给五脏六腑。
如果脾出现了问题健运失常营养物质堆积在身体内就会形成肥胖。
脾虚可导致肥胖反过来瘦人是不是脾胃就好呢?不一定。
脾胃功能低下不能将食物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营养而是直接把它排出去了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人就会变得消瘦。
⊙胃胀气、泛酸、打嗝、口臭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如果脾胃感受湿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容易引起胃胀气、泛酸、打嗝等不适浊气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就会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也就口臭。
现代医学认为泛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如果不及时疗就会慢慢发展成胃炎、胃溃疡因此若常出现胃泛酸要引起重视。
⊙排尿困难、泄泻肾主水脾主运化两者共同管理水液的代谢传输。
脾气健运清升浊降就可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如果脾气虚弱升降功能失调则容易导致排尿不畅。
脾气虚弱还可导致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使人大便稀薄大便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还伴有肠鸣现象。
脾气虚弱严重,清阳陷的人可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脱肛的现象。
⊙便秘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身体的津液如果脾阳不足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成功能性便秘。
另外胃火亢盛耗损津液也可导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
⊙胃痛腹部受凉、过量食用寒凉食物、情绪大起大落、脾胃虚寒等都有可能导致胃痛这是胃受伤的直接表现。
2、脾胃到底有多重要?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问题是中国人关键的健康问题,脾胃担负着人一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脾胃一旦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诱发各种肠胃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腑,对于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脾为五脏之一,胃为六腑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我们吃的食物先经过胃的初步研磨、消化之后,再由脾将营养物质化生为气血,并且运送至全身,从而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可以这么说,脾胃担负着我们一身的能量来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那么我们的脏腑功能才能强大,身体才能够保持健康。
脾胃还是人体气机升降运行的枢纽,脾胃协调,就能够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其实,对于养护脾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经典的记载,但是现在的人们却很少了解这些。
3、脾胃与五脏的关系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
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
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
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
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
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4、脾胃生病的起因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脾胃有四怕。
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5、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者吃点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周身舒服。
总之,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以免壅滞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6、消食通腑、健脾益气宜八珍糕”中医有“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之说。
上至高龄老人,脾胃虚弱,腹胀便秘;下至婴幼孩童积食,食欲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甘厚味,中焦食滞,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臭便干,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
都可以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气之法。
助消化消食积的良方莫过于山楂丸,健脾益气食治良膳首推八珍糕。
山楂丸也叫大山楂丸,是助消化消食积的良方。
山楂丸由山楂、麦芽、神曲三种药味组成;山楂在方剂中是主药,具有消食、除积、助消化的功能;神曲和麦芽也是消积化食的良药;山楂善于消导肉食积滞;而麦芽、神曲善于消导淀粉类食物积滞。
八珍糕原方首见明代著名外科医生陈实功所撰《外科正宗》,是陈氏家传秘方,由人参、莲子、芡实、扁豆、薏米、山楂、麦芽、山药组成,研为细末,和以米粉,制成条糕,每日清晨服食数条,百日后可渐觉体健。
清朝御医将这个方子献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从乾隆41年坚持服用,活到了89岁,健脾八珍糕是在原“八仙糕”的基础上,根据清代名医汪昂所著《汤头歌诀》所载处方,加减化裁,具有补而不滞、燥而兼润、补而不腻之特点。
八珍糕是过去皇帝们常用的食疗方。
我曾研究过清宫医案,发现乾隆皇帝经常吃一种糕点,几乎常年不断,有时这种糕点快没了,乾隆皇帝还亲自朱批,让太监们赶快去做,不要耽误了自己吃。
后来,慈禧太后也是这样,非常喜欢这种糕点。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糕点呢?皇帝们如此喜爱。
原来,这种糕点由八种东西组成,它们分别是党参(或者人参)、白术、茯苓、薏米、莲子肉、芡实、山药和白扁豆。
这些东西大多是药食同源之品,它们组合到一起,就成了调理脾胃的神药,有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来看一看,党参是补中益气的良药,常常用于治疗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证。
《本草从新》中说:“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
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意思就是,党参最大的作用是调补中气,一个人如果脾胃虚弱,就可以用党参来补。
党参性平,它是这个方子里面最主要的药,用以滋补脾际,但我们用的量不大,一般是三十克左右。
白术是中医常用之品,它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能。
白术的特点是“守而不走”,意思就是,白术是守城的高手。
如果我们将党参比作开国之君,它的作用是开疆拓土,那么,白术就是守城的大臣,国君把脾胃的阵地给攻占下来后,白术就可以守住。
在八珍糕里面,白术和党参协同作战,共同滋补脾阳,它们是这个方子里面补中益气的核心力量,白术我一般也是用三十克。
茯苓是祛湿的药物,具有补脾的作用,但茯苓补脾是通过泄湿来完成的。
中医认为脾属土,土最讨厌水湿,茯苓可以帮助脾土清除水湿。
八珍糕里面的食物各有各的力量,各有各的方向,它们调整气机,有升有降。
这个茯苓就是先降后升,它在降水的同时,使得脾气向上升。
我们可以把脾气比作一个气球,如果气球下面吊着一桶水,这个气球就没有办法升空,如果我们把水给倒掉,那么,气球就会飞向天空。
茯苓就是这样,它通过祛湿来提升脾阳。
在这个八珍糕里面,茯苓作为一个向上升的力量,主要任务是推动脾气向上走。
我一般用到五十克左右。
薏苡仁是一种食物,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这味药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祛除我们体内的湿浊之物,中医在治疗肺痈、肠痈的时候,往往会用到薏苡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薏苡仁祛湿,但它和茯苓截然不同,茯苓祛湿,药性是向上走的;薏苡仁祛湿,药性是向下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