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上赏析

九上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它的意思是值得叹息或可叹4、试从艺术手法上对“沙场秋点兵”一句作赏析。

答:运用虚笔,“秋”让人联想到秋高气爽,草肥马壮,渲染了出征前将士们威武的气势,充分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表现了将士英勇无畏,奋力杀敌的精神风貌,也暗示的战斗的顺利。

6、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天下事”指什么事?答:指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大事。

6、试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一个“秋”字既点明了时节,又为将士出征增添了一种肃杀的气氛7.作者开篇就刻画一个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试就此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剑”本是英雄沙场立功的武器,而词中的英雄却又能在喝酒时灯下看剑,作者用“挑灯”“看剑”两个富有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这两个动作又贯以“醉里”二字,充分表现了英雄渴望驰骋沙场,东征报国的心理,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与悲愤,所以这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英雄形象。

8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你结合课文加以赏析。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境,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一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看,壮丽而不“纤巧”。

9 这首诗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为一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渔家傲·秋思》1、主旨:这首词上阙描写边塞的秋景,下阙抒发了忧国思乡之情。

2、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

并写出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座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残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显出几分苍凉悲壮之感。

作用:写出了边塞之地的孤寂荒凉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的特点。

3、赏析“浊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答:这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矛盾心理。

他们常年在外戍边,免不了要思念远在万里的家乡,但一想到边患未平,敌人未退,只好把归家之事放在一边。

表现了将士们以国事为重,以天下为先的高尚精神。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这两句诗表现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言主?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阙侧重于描写,下阙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燕然未勒”的意思是边患未平、敌人未退。

7、词中表现“异”的句子是:衡阳雁去无留意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景象。

9、这首词表达了守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答:这首词表达的守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激愤抑郁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10、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答:这句词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羌管悠悠”既表现了边塞乐曲的绵长,也是将士们内心思乡之情的写照。

“霜”字,暗示了是在深秋季节,渲染了一种凄凉寒冷的氛围,很巧妙地与下文中的“白发”相呼应,更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悲凉的色彩11 词的上片写景,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表达效果。

答: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2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统领了全文写景,请你具体概括边塞风景异在何处。

答:一,因塞外天气极寒,边塞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意。

二,风吼马嘶,起伏号角声构成塞外特异的声音。

三,因战事吃紧,戒备森严,夕阳下的城门紧闭。

13 试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此时已夜寒霜浓时,又传来羌管发出凄切之声,诗人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冷寂氛围,从侧面烘托了征人愁思。

14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作出赏析。

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戍久不归,流泪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流泪,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败、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观刈麦》中心: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以及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表现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的愧疚。

1、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7、贫妇拾麦的目的是拾此充饥肠。

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8、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

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城子·密州出猎》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表现作者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答:“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词人期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5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示的狩猎场面答: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冈。

6 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遣冯唐: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射天狼: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7 这首词“狂”字统领全篇,气势恢宏,笔力强健,起笔老夫与词中“鬓微霜”相照应。

8 本词上阙描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阙抒写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9 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情感。

答: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0 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答:诗人以魏尙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11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勾勒一个怎样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答:勾勒一个英勇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立功报国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整体感知: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1.《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答: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答:“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 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答: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6.“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答:“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简答题。

7、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9、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