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报告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研究思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研究开发一批实用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科教学课件。

④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研究报告、论文。

⑤积累一批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典型课例。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1、学生的教育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自主性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激励机制;研究并探索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系统归纳、总结、提炼出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教学类型的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示范课例;构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系统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

3、学校的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

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五、课题实验内容(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教导主任负责。

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数学组的《学生如何在信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

各个课题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课题组之间阶段性地进行集体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研讨、总结,使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为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深入地开展,学校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不定期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章、教学案例等内容编订成学习小册子,发给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活动,汇报实验开展情况,探讨发现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3、按上级要求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4、抓住机会派教师外出学习,听取专家的相关学术报告,听取全国的、省市各级的优秀整合课,认真分析内化,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5、请教科研专家来校讲座,使全体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掌握教科研方法,提高课题实验能力……(三)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究1、在传统课堂里“点亮一盏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历经无数岁月的淘炼而不衰,说明其中自有合理、有效、富有生命力的内涵,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观念改变,回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在直观性、有效性和启发性等方面,就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适当地发挥以计算机技术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功能,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亮丽的光彩。

几年前,我校就有一套装备在多媒体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够方便,因此,使用效率不高。

(1)恰当而简明的演示,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即便是在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利用传统媒体,增强直观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学习。

如今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或从网络上找寻相关课件,或自己动手制作课件,针对难点进行演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方式,在一节课上应用的时间不是很多,但应用的效果却是显著的.(2)生动而丰富的演示,扩充了容量,强化了训练,提高了效率。

随着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的提高。

其功能也逐渐得以发挥,一套设备替换下了更多的传统设备:小黑板、挂图、卡片等,课堂的容量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训练也得以强化,课堂效率提高了。

个别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动了同轨教师应用,逐渐地更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

以传统作为基础,将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精华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同时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将新的内容融入传统之中,使传统合上时代的节拍,跳动时代的脉搏,形成一种新的体系。

传统的悠久历史内涵使该体系广博、深刻,合乎时代节奏的新内容使该体系焕发蓬勃生机。

2、在网络环境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接入网络成为终端之后,既是探视信息海洋的窗口,也是作用于信息海洋的码头。

带学生进入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也给学生以更多展示个性的机会,因为网络是无边的,网络也是互动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网络,查询资料,以补充课本教材信息的不足,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网上互动交流……六、实施步骤根据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1年半,即2014年5月--2014年7月。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

2、组建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上网查询资源3、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8月--2015年1月)1、结合各学科课程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5年01月--2015年5月)1、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科目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2、整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脚本,进行教学反思,最终研制成果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形式向广大教师推广。

3、分析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此,我国已经把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其本身的角色定位和所承担的作用与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又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延伸和扩充传统教学的影响范围。

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

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

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带来的便捷性。

模式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综合,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如以多媒体课件或动态网页形式,或以屏幕或投影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感官的认知;其次,学生在课件或网页所出示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独立或与协作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方式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交流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实现广泛的课堂参与和更高的课堂效率。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彰显,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式三:探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