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第3期(总192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 Industrial EconomyMar1,2004No13=产业经济>中国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周德群1,汤建影2(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21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本文选择了我国51个矿业城市,以现有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与外向度、经济发展效率、技术进步、财政状况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矿业城市的动态特性、演变规律及其形成的原因。
结果显示,矿业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不同类型矿业城市之间,其经济发展的效益与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矿业城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3-0043-09一、引言矿业城市是以矿产资源为对象的采掘工业及其相关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人口聚集而形成的特定地域(张以诚,1999)。
我国矿业城市的起源有三种类型:基于传统手工业的历史矿业城市,如自贡与景德镇;近代工业化产生的矿业城市,如抚顺、阜新、徐州等;新中国建立以后以一厂一市模式建立的矿业城市,如大庆、攀枝花等。
据统计,我国已崛起的矿业城镇已达426座,矿业城镇人口31084万人(朱训,2001),而县级以上矿业城市99个,其中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1个,小城市54个。
这些城镇已经构成了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受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我国矿业城市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在99个矿业城市中,我国东部地区占28个,中部地区50个,西部地区21个。
东部与中部地区,集中了所有的大型矿业城市,而西部地区的矿业城市则以小城市为主(周德群等,2002)。
由于矿业城镇在我国点多面广,在地区发展中往往起着/增长极0的作用,因此,矿业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
由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多数矿业城市具有资源依赖性的特点,而矿产资源具有自然的耗竭性,因此,矿业城市的成长过程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一些城市过度依赖矿业而出现/矿竭城衰0,而另一些城市由于注重产业接替而继续兴旺。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些老矿区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一些矿井的陆续关闭,引发了诸如城市经济衰退和工人再就业等问题,矿业城市的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选择了我国51个地级以上矿业城市,对其主要的经济指标和变量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试图回答我国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以及内在的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04-0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业城镇演变规律及风险规避研究0(批准号79970091)。
[作者简介]周德群(1963)),男,江苏盐城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建影(1975)),男,江苏徐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二、研究设计11城市样本选取选取城市样本首先涉及到对矿业城市的界定问题。
迄今为止,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矿业城市或资源型城市的划分标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标准:/矿业产值所占比例0、/矿业劳动力所占比例0以及/职工收入所占比例0。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讲,矿业一定是矿业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这类城市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随着资源开发的周期性而变迁,或因资源衰竭而衰退,或因替代产业的发展及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而继续发展壮大。
通过考察某个城市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的性质与比重,可以较为准确地认定其是否属于我们所要研究的矿业城市。
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我们采纳了/矿业产值所占比例0的观点,按照以下几种标准选择矿业城市:标准A:以采掘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作为衡量矿业城市的标准,相应的阈值为15%;标准B:在采掘业产值比重大于5.87%(1990年全国467个城市平均水平)但小于15%的城市中,以矿业产值作为选取矿业城市的标准,相应的阈值为30%;标准C:对于其他的城市,我们采取矿业产值大于40%作为标准。
其理由是:(1)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某一类产业(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就可以称其为支柱产业(张耀辉,路世昌,1999),而我们假定矿业城市的主导产业是矿业采掘业及矿业加工业,根据统计资料与实证研究,这一假设是合理的。
(2)由于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如果矿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15%以上,再加上与此相关的交通运输、制造加工、服务等行业,其产值总和将大大超过15%,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矿业特征。
(3)我们研究的时序基点是1990年,以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6作为我们的统计数据源。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多较早开始产业转型并且已经取得突破的传统矿业城市(如抚顺、铜陵等)以及由于矿产资源的衰竭已经陷入可持续发展危机中的矿业城市(如白银等),其采掘业产值小于15%。
对这些城市进行考察,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正处于发展期或衰退期的矿业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设立了标准B。
(4)我们还发现,有一类城市,虽然其自身的矿业资源禀赋不足,但由于从附近地区输入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矿业特征。
此类城市是否算作矿业城市,目前尚无定论。
我们认为,虽然有些城市的矿产资源主要依托其交通优势从外部输入,其城市本身并不具有矿业城市的特征,如广东茂名,但大部分此类城市脱胎于典型的矿业城市,如著名的钢城鞍山、本溪等,因此我们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立了标准C。
(5)我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对矿业城市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不同类别矿业城市的发展轨迹,因此,要求有一定的样本数量。
从统计结果来看,根据上述标准提取的矿业城市,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而又不会使模型过于庞大。
(6)矿产资源本身具有可耗竭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兴工业的崛起,矿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会逐步降低,非矿产业的比例会逐步提高,城市就会发生转型。
我们选择1990年为研究基点,因此,某些传统意义上的矿业城市没有被列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如自贡市(1990年其矿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采掘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11%)。
(7)矿业城市选取标准是静态的,但其发展是动态的。
近10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勘测工作的进行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又涌现出一些新兴的矿业城市(主要是县级市),由于我们考察的基期是1990年,因此,这一部分城市不列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否定其矿业城市的性质。
(8)我国城市的行政区划每年会有一些调整,这会对统计数据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尽量做到客观,但考虑到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有个别的城市没有列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如吉林的浑江市、云南的个旧市等。
考虑到数据的易获得性,在本文研究中只选取地级以上矿业城市,共计51个(表1)。
在51个矿业城市中,煤炭类占18个,石油类9个,金属类16个,综合类8个。
表151个地级以上矿业城市序号城市城市类型地区规模序号城市城市类型地区规模1唐山综合1D27铜陵有色金属加工2Z 2邯郸综合1D28安庆石油加工2Z 3大同煤炭2D29萍乡综合2Z 4阳泉煤炭2Z30新余黑色金属加工2X 5长治综合2Z31淄博石油加工1D 6晋城煤炭2X32枣庄煤炭1Z 7朔州煤炭2X33东营石油开采1Z 8包头黑色金属加工2D34莱芜黑色金属加工1Z 9乌海煤炭2Z35平顶山煤炭2Z 10赤峰煤炭2Z36鹤壁煤炭2Z 11鞍山黑色金属加工1D37濮阳石油开采2X 12抚顺综合1D38黄石金属加工2Z 13本溪黑色金属加工1D39鄂州黑色金属加工2X 14阜新煤炭1D40荆门石油加工2Z 15盘锦石油开采1Z41韶关金属加工开采1Z 16辽源煤炭2Z42茂名石油加工1X 17鸡西煤炭2D43攀枝花黑色金属加工3Z 18鹤岗煤炭2D44六盘水综合3Z 19双鸭山煤炭2Z45东川有色金属加工3X 20大庆石油开采2D46铜川综合3Z 21七台河煤炭2Z47嘉峪关黑色金属加工3X 22黑河有色金属加工2X48金昌有色金属加工3X 23徐州煤炭1D49白银有色金属加工3Z 24淮南煤炭2D50石嘴山综合3Z 25马鞍山黑色金属加工2Z51克拉玛依石油开采加工3X 26淮北煤炭2Z注:地区栏中1=东部地区,2=中部地区,3=西部地区;规模栏中D=大城市,Z=中等城市,X=小城市。
资料来源:根据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6(1991)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21数据来源本文分析所用矿业城市数据均来自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6(1991)2002),各类型矿业城市数据根据表1的分类进行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为不含市辖县的市区数据。
分析中几个重要数据说明如下:¹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基础投入。
分析中城市的固定资产包括两部分,一是当年新投入的固定资产,二是过去历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净值。
º城市人口指标中,年末总人口指标由于各城市所辖乡村地域范围大小差别悬殊,任意性比较大,不能确切地反映城市的规模,城市间可比性较差。
相对而言,市区非农业人口虽然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统计口径偏小,但较为贴切地反映了城市规模,城市之间便于比较。
»所定义的矿业产值,并不包括电力蒸气及热水供应业、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橡胶工业、金属制品业等矿产资源深加工业,因为这类工业中,相当数量的原材料是依赖于外部输入,不能作为我们选取矿业城市的依据。
31分析方法本文分析方法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方法与模型分析方法,前者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矿业城市有关经济指标的变化与演变特征,以及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别,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后者通过数量经济模型进行研究对象的特征分析,本文涉及到的有关模型包括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E A)模型以及生产函数模型。
研究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处理,统计软件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计量经济学软件采用Eviews4.0。
三、结果与分析1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我们通过人均GDP、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两个指标来衡量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见表2)。
前者是刻画矿业城市的人均产出情况,后者则可近似地代表城市居民的人均购买力情况。
表2城市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单位:元人均GDP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199019992001199019992001全国城市平均5720.5125091.4631012.232949.0910735.9212244.20 51个矿业城市平均5671.0219994.6825003.182047.956166.277129.84 A类城市5765.2419960.9025890.751909.915489.197083.09 A1类(<50%)4220.5214431.1416644.921998.465505.146060.00A2类(\50%)9071.6531895.6145821.721720.375454.769288.52 B类城市4800.3617108.6419528.822062.436675.626682.98C类城市6044.0021811.9526526.272308.217211.477489.27煤炭城市3978.6712802.0714841.441958.805238.245900.39石油城市12066.6641393.4257107.612464.898455.369233.83金属城市5225.3518854.6122072.561995.116226.487606.40综合城市4296.4915695.9318132.241953.545757.196850.62注:由于城市规划调整,2001年的数据为除东川以外的50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