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幼儿园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PPT讲稿
幼儿园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PPT讲稿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结构可以简化为三个部分: 开始部分 展开部分 结束部分
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 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 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 几种提问方式:
例如,观察动植物的活动,更适合培养幼儿观察事 物特征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爱护小生命的行为等;而观察科学现象的话动,则更 适合培养幼儿观察现象和变化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现 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在科技制作活动中,则是 重点培养幼儿的操作技能。
(三)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特点,提出 有层次性的目标。
(一)要考虑材料和活动目标的关系。
准备活动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目标的 要求。根据目标准备相应的材料,以帮助幼儿更 好地达成目标。
如观察的活动就要准备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观察对象, 必要时还需要提供观察工具,如放大镜。
分类的活动,应为幼儿准备分类 盒、分类对象,而且分类对象的 数量和特征要便于幼儿分类。
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幼 儿的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科学。
3.要选择适合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的内容。
要选择那些需要幼儿集中探索、共同学习、 相互启发的内容,以及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 总结让幼儿获得某个具体结论的内容。相反, 有的内容虽然很重要或者很有趣,但不便于组 织集体教学活动,如观察月亮的变化,就是一 个更适合在家庭中进行的活动。
幼儿园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课 件
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 活动内容的选定 活动目标的制定 活动材料的准备(适用性与数量) 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的导入、提问与结束 的设计)
一、活动内容的选定
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 其内容必须是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科学知识 内容。 2.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应该注意:
(一) 要尽量体现行为化察小动物的兴趣”或
“激发幼儿喜欢探索有关冰的现象”,就可以通过 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加以衡量。
(二)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 目标。
而应该在全面贯彻总目标的前提下,设计针 对活动内容特点的目标。
(1)“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 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也来试试,看 看会有什么发现?” 2)“它是什么样的?” 3)“还有什么……”“你还见过什么……” 4)“你有什么办法……
(1)“它是什么?”“它叫什 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什么?”
(2)“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为什么……” “如果没有……,会怎样?”
1、活动导入环节的设计
(1)通过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活动。 (2)通过简短的指令导入活动。 (3)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提出问 题导入活动。 (4)通过演示现象导入活动。 (5)通过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活动。
2、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策略
总体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应不是固定、唯一 的。(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想法、发现和经验)
1、鼓励性提问
2、发散性提问
3 、层次性提问
(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 识和能力。
具体科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可以参考以下的步骤:
3、活动结束的设计
(1)和幼儿一起总结并评价这次活动。这是很多活动的 结束方式。(2)提出要求或建议,让幼儿在活动结束以后 继续探索,或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这样的结束可以 使活动继续得到拓展与延伸。(3)制作活动可以让幼儿展 示自己的作品结束。(4)以艺术的方式(如绘画、唱歌、 跳舞)结束,这样可以让幼儿充分地表现。(5)迁移幼儿 的学习经验,可由教师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幼儿 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以检验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活动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变化。
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差异,使目标的表 述更加灵活。
例如“要求幼儿能够用自己的方法给叶子分 类”,
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无论对于能力强 的幼儿,还是能力弱的幼儿都可以适用。 这就体现了活动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三、活动材料的准备
在准备材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及目标, (2)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从多方面、使用 多种方法去探索、感知、操作、发现和思考。 (3)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探索活动的情况, 4)要求和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 (5)教师以简短的话言概括、小结幼儿的发现,并再一 次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幼儿在前次探索、发现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寻求答案或新的发现。 (6)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 (7)教师鼓励、启发幼儿大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方 法,陈述自己的发现和问题,以及在活动中的感受。 (8)教师和幼儿一起作出小结和评价, 最后,活动结束,教师可以将这次活动引向一日活动中的 其他活动,也可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活动。
(二)材料的结构性。
就是一个或一组材料所具有的特征,不同材 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材料中所蕴含的可探索性、 可利用性等。
(三)材料的数量。
如果是桌面操作材料,则一般需要为每个幼儿准备人 手一份。而一些需要合作的实验或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每 个小组一份材料。对于感知观察活动,可视情况而定,有 的要求每人一份材料,有的可以每组一份材料,还有的比 较大的观察对象甚至可以全班观察同一个对象。
我们在设计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幼儿所能达到的行为层 次,并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如“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能 够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就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而如果是“能够系统、完整地观察事物的特征”或“能够注 意到观察对象的细微特征”,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