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夫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 留学,滞留日本十年。 期间,创作的作品主要 有:
第一部小说集是《沉沦》 (1921年7月) ,
又有小说《春风沉醉的晚 上》(192源自年)。名家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在郁达夫的笔下,男主人公在彷徨无路中 ,总要遭遇一些现代都市里的沦落女子,或为妓女 ,或旅馆侍女,或酒馆当炉女,显然承袭了中国传 统的“倡优士子”模式,不免使人联想起白居易的 《琵琶行》与马致远的《青衫泪》等元杂剧。在郁 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古代的倡优 变成了现代工厂的女工,她不仅仍然常受猥亵,而 且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与小说中实际上已沦为 都市流浪汉的“我”,同是“无家可归”。当作者 写到她以“孤寂的表情,微微的叹着说:‘唉!你 也是同我一样的么?’”时,是有着一种格外动人 的力量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 代文学三十年》)
(4)是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和人生悲凉感 受的投射。
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 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 品中也有痕迹。
(5)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美学意义上的美,正 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 邃。
——孙绍振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
的中国,社会混乱,战乱不 断,当局腐败,民不聊生。
一到上海,就做了一篇《广州事情》,随后又做 了几篇关于方向转换及阶级文艺的短文。当时同人中 就有对我不满的,我也以以后不再做议论文自誓。后 来狂风暴雨,时局变迁,一直到了去年的七月。八月 上旬,果然来了一件奇祸,当时新来上海主持创造社 的人,就以我的空言招祸,于实际毫无补益的大义相 责备……我于事件结束,……就脱离了创造社的关系。 一脱离创造社之后,现在就成了一个个人主义者,一 个小资产阶级的时代落伍者了。没落也罢,灭亡也好, 我只希望以后各人都能走上各人自己所想走的路去, 或向成功光明的方面,或向黑暗堕落自杀的方面,不 过总要诚诚实实地,不虚伪地。
——郁达夫《天凉好个秋》( 1932年)
国民政府,是国民的政府,是为人 民谋利益的政府,它的基础是建设在国 民的全数上的,然实际上在这国民政府 内左右政治的大局的,只有几个人,几 个和民众莫不相关的前世纪伟人……政 府仍在说政府的话,被压迫阶级的满肚 皮的苦楚,仍旧是吐不出一二分来……
——郁达夫《自传》
他的作品, 在不同程度上 揭露了旧社会 的罪恶,向封 建社会大胆挑 战,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但
也有感伤情调, 有时流露出颓 废色彩。
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三天,我因为追求龙儿生前的 遗迹,一定要女人和我仍复搬回什刹海的住宅去住它一 两个月。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 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 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 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 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 躺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 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 的坠枣之声。
故宫的国宝,都已被外国的收藏家收藏 去了,这也是当局者很好的一个想头。 ……
伦敦的庚款保管购办委员会,因为东三省 已被日人占去,筑路的事情搁起,铁路材料可 以不必再买了,正在对余下来的钱,想不出办 法来。而北平的小学教员,各地的教育经费, 又在各闹饥荒。……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想再写了,来抄 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词,权作尾声:“少 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选自《郁达夫自传第三章“零余者·我与创造社”》
如何理解“悲凉”?
(1)“悲凉”是北平自然景观的特色,更多是 故都之秋给人的主观感受。 (2)与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 (3)与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
如何理解“悲凉”?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民 居 秋 意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鸣
斜桥话秋
5
秋 日 胜 果
故 都 的 秋
总起
南北 1、北秋:清、静、悲凉 之异 2、南秋:慢、淡、湿润
3、民居秋意图(秋花图) (清晨静观图)
叙、描故都 4、秋槐落蕊图(秋槐图)
(3— 秋景 5、秋蝉残鸣图(秋蝉图)
11)
6-10、斜桥话秋图(秋雨图)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 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 不了的漂泊。——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一九 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 从杭州赶到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于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 的散文。
清(观其 、形色)
以 情 驭
静景 , (闻其声)
、 悲
情 景 交
郁 分写 达
凉 11、胜日佳果图(秋果图)
融 (品其味)

议论 中外 12、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12)秋感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
再抒 13、南秋特异,不及北浓 感慨 14、直抒胸臆,折寿换秋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含蓄而 深沉 ;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 落寞 ;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 悲凉 ;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醇厚而 清涩。
故都的秋啊,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故 都 的 秋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
个心灵的境界。
郁 达

——瑞士思想家阿米
一片自然 风景就是一个 心灵的境界。
—瑞士思想家阿米
如何理解
郁达夫笔下的 “悲凉”?
《故都的秋》写于 1934年的北平,此时的背 景你了解哪些?关于作者, 你又了解哪些?
作者
郁达夫 (1896-1945) 现代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 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一病年余,由衰 弱而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 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筋疲力尽;到我 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 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 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母的正剧的上 场。
郁达夫《自传·悲剧的诞生》
作者简介
1913年, 17岁的郁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