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概念是数学“双基”的核心和基础,是数学问题分析、判断、运算的依据。
但因其枯燥乏味,教者不易,学者亦难,成了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因此,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关键的一环。
以下是笔者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
一、增强概念引入的趣味性
如在讲反函数的概念时,我首先改编课本中的一个习题:x取什么值,函数y=的值等于下列各数?(①0.5;②0.1;③2等。
学生做了几次以后,觉得乏味,不太愿意认真地做下去,而是在等待、观望。
我当即提出一个问题:能否用一些“先进”的方法,较快地解答这个题目?此时学生情绪马上高涨起来,积极思考,有些同学提出用y反表示x得,然后将y逐个代入而求出x,同学们对这样的创新设计欣喜若狂。
我再引导学生:我们看反表示中的每一个y值都有唯一的一个x值和它对应,我们可以把x看成是以y为自变量的函数,同时把这样得到的函数称为原函数的反函数,从而引入反函数的概念。
又如:椭圆概念的引入:先展示实物,再举实例(汽车油罐横截面,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进行实物想象,鼓励学生想象椭圆的定义。
其次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动与静、运动与变化,鼓励学生得出描述性定义,教师进行完善,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椭圆概念的教学。
还有在“游戏”中引入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
例如,让若干学生上台表演排队拍照的游戏,从中引入排列、排列数的概念;
在某一小组选派二位代表的游戏,来获得组合、组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拿毛线针表演过空间任一点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发现所成的锐角或直角都相等,从而引入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中“空间任一点”、“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的理解。
二、创设概念教学的最佳情境
虽然教材已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概念的给出作了科学的处理,一些概念用定义形式给出,另一些概念用描述的方式给出,但学生学起来还是会感到困难的。
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数学概念,应创设学习概念的最佳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
例如,学习“平行六面体”概念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四棱柱”、“棱柱的底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这样就为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六面体”概念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其次,应当从实际事例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新概念。
例如学生对“平面”这一概念往往是似懂非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区分“平静的水面”与“有波浪的水面”来体会平面是“平的”;再从公里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这一命题可以体会到:(1)如果平面不是“平的”,那么一定存在这样一条直线,它有两个点在这个面上而某些点不在这个面上;(2)平面是无限延展的,因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
再次,要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体本质属性,往往可以通过具有该本质属性
的事物或不具该本质的事物的分析来获得。
例如,学生对“异面直线”概念中的“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这句话不理解,认为只要“不在同一平面内”或“分别在两个平面内”就可以了。
教师可用正方体的模型来说明问题,在正方体abcd---a181c1d1中,直线ac 与a1c1分别在平面abcd和a1blcldl内,但它们是平行直线,不是异面直线。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同时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举反例,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空间四边形abcd中p、r分别是ab、cd的中点,且pr=3,ac=bd=2,求ac与bd所成的角。
错解:取bc的中点q,连pq、qr,则qr平行且等于,pq平行且等于,故pq=qr=i,在△pqr中,求出∠pqr=120°。
则ac与bd所成的角为120°。
错因:没有理解定义中要求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为锐角(或直角)这一条件,上述求出的是两相交直线所成的钝角,故它的邻补角60°才为所求。
三、讲解概念要抓住本质
概念引入后,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不等于完全理解概念的本质。
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验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揭示概念的本质,突出概念的主要特征。
如三角函数这个概念涉及的面比较广,它涉及到角、点的坐标、距离公式、相似三角形、函数、比的意义知识。
其中“比”是三角函数概念的主要特征,讲解时要注意突出“比”这一主特征。
以正弦函数为例分析为下:第一,正弦函数是一个比,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x,y),
则这个比是:其中r=,第二,这个“比”的值随角的确定而确定,是自变量,比是的正弦函数。
第三,函数符号,用符号sin表示“比”,即,sin=。
此外还要经常把旧知识联系起来,不但温故而知新,形成系统知识,从而对新概念真正有本质层面上的理解,自然而然地避免了前学后忘记的弊端。
四、注重课后练习和反馈
最后在讲解了新概念以后,还要加强练习和反馈。
这些练习可以分两步走:先是从基本练习出发,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好新概念,新知识,在基本内容掌握好以后,再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转弯、小变化和综合的题目,课后再叫每个学生开道练习,然后做出答案,队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讲点或曲线关于某一已知点对称的概念:点或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或曲线,只要在原已知点坐标或曲线方程中用-x换x,-y换y,即可得所求对称点坐标或曲线方程。
例:求与圆c:x2+y2 2x-4y-4=0关于原点对称的圆c1-方程。
解:所求圆c1方程为:
即:
练习:①求与点p(4,3)关于原点的对称的对称点p1(x,y);
②与直线i:ax+by+c=0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ii,求直线ll的方程。
总之,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关键的一环,除了通过增强趣味性、创设最佳情境,抓住本质讲解等途径优化40分钟课堂教学外,
还要注重课后的反馈和巩固。
概念教学要从学生认识的本质规律出发,由浅入深,逐渐真正掌握,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