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绳检测实施细则
1、目的
定期检验的目的,在于了解运转了一段时间的钢丝绳机械性能的变化情况,比较钢丝绳内外部钢丝的疲劳、磨损、锈蚀、断丝程度,观察绳芯情况,移动受伤最严重部位的位置,改善钢丝绳受力情况,延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悬挂前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新绳的物理、机械性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验算钢丝绳的安全系数是否能达到规定要求。
2、技术依据
2.1 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2.2 AQ2026-2010《金属非金属矿山提升钢丝绳检验规范》
2.3 GB8918-2006《重要用途钢丝绳》
3、检验项目
3.1 钢丝绳直径;
3.2 钢丝直径;
3.3 钢丝的破断拉力;
3.4 钢丝的反复弯曲;
3.5 钢丝的扭转;
3.6外观检查;
3.7不合格断面积之比;
3.8安全系数。
4、仪器设备
4.1 测量工具:
a 宽钳口游标卡尺,0~200mm,0.02mm;
b 游标卡尺,0~200mm,0.01mm;
c外径千分尺,0~25mm,0.01m;。
d 钢直尺,0~150cmm,0.05mm。
4.2 检验设备
a 拉力试验机,1.0级;
b 线材扭转试验机,1.0级;
c 线材弯折试验机,1.0级。
检验所用仪器设备应完好,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5、检验程序
5.1 委托单位要认真填写委托书和钢丝绳取样单,提供必要的原始资料,如产品质量证明书(复印件)、用途和最大静拉力等。
5.2接样部门要认真填样品接收记录,并核实绳样和委托书是否完全相符,委托书和取样单填写的是否完整、清楚。
5.3 接样部门将样品及相关资料流转到试验室。
5.4 试验室根据标准要求进行外观查看并量取绳径,截取绳样,拆股、清洗、调直、切单丝试样,并插入试样盒中。
5.5 选择试验机,检查、试车后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采集数据。
5.6 处理数据、打印报告,并及时发送委托单位。
做好留样、资料的存档工作。
6、检验方法
6.1 钢丝绳直径的测量
钢丝绳直径应使用宽钳口游标卡尺测量,其钳口的宽度应足以跨越两个相邻的股。
对于送检的钢丝绳试样,测量应在相距至少0.4m的直线部位的两截面上进行,在每一截面的互相垂直方向测取两个数值,四个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钢丝绳的实测直径,实测结果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对于验收检验的钢丝绳应按所执行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进行检验。
6.2 钢丝直径的测量
用分辨率不低于0. Olmm的千分尺,尽量在未受损伤处的同一横截面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进行测量;至少分别在3个不同部位测量,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拆股钢丝的实测直径。
6.3 钢丝的破断拉力试验
根据钢丝直径和公称抗拉强度估算钢丝的破断拉力,然后选择合适的拉力试验机和量程,按照有关规定和试验机的操作规程制备试样和操作。
注意试样的夹持方位应保证试样受轴向拉伸。
6.4 钢丝的反复弯曲试验
用机动式线材弯折试验机进行。
试验方法采用GB/T238的规定,读数准确度1次。
6.5 钢丝的扭转试验
该试验在金属线材扭转试验机上进行。
试验方法采用GB/T239的规定,读数准确度1次。
6.6钢丝绳的外观检查
采用目测方式检验,外观有无断丝、折弯、交叉等现象或钢丝绳不应出现严重锈蚀、点蚀麻坑形成沟纹、外层钢丝松动或断股现象。
6.7不合格断面积之比
通过性能测试得出不合格钢丝的断面积与钢丝总断面积之比。
6.8安全系数
通过钢丝破断拉力试验计算出钢丝绳破断拉力总和,与计算出的钢丝绳静张力比值。
7、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检验工作质量的最终体
现。
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委托单位的切身利益,也关系检验单位和实验室的自身形象和信誉。
7.1 检验结果应按照检验方法中的规定,准确、清晰、明确、客
观地表述在检验报告中,检验报告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检验报告中信息应全面,特别是采用方法和对检验结果予以说明的信息。
7.2 检验报告的重点信息
a 标题;
b 实验室的名称与地址,进行检验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地址不同);
c 检验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序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d 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
e 被检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
f 检验样品的特性和状态;
g 检验样品的接收日期和检验日期;
h 对所采用检验方法的标识或者对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
i 涉及的抽样程序(如果适用);
j 对检验方法的任何偏离、增加或减少以及其它任何与特定的检验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条件等;
k 测量、检查和导出的结果(适当地辅以表格、图、简图和照片
加以说明),以及对结果失效的证明;
l 对估算的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说明(如果适用);
m 对检验报告(不管形式如何)内容负责的人员的签字、职务或等效标识以及签发日期;
n 如果适用,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检验样品有效的声明;
o 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检验报告(完整复制除外)的声明。
7.3 应合理编制检验报告,尤其是检验数据的表述应易于客户理解。
7.4 对已发出的检验报告作重大修改,以另发文的方式或采用“对编号为×××的检验报告”作出补充声明或以检验数据修改单的方式(检验报告更改要按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7.5 当发现诸如检验仪器设备有缺陷等到情况,而对报告或报告修改单所给出的结果的有效性产生疑问时,实验室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委托方。
7.6 当委托方要求用电话、电传、图文传真或其它电子和电磁设备传送检验结果时,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程序,并保证其工作人员遵守文件中的程序,维护客户的保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