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章显志的作文初中【篇一:“卒章显志”作文升格】【文题设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世间万物,有着不同的韵味:天空的广袤、海洋的宽容,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花的争妍斗艳、树的婀娜多姿??请以“________的韵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山、梅、荷、茶??),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文展示】茶的韵味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中学陈烈热爱生活的人总觉得世界充满了韵味。
即便是跟油、盐、酱、醋一样寻常的茶,只要你稍加留意,也能体会出它的“韵味”来。
茶的韵味,我最初得之于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苏轼到黄州上任,王安石要他帮忙捎带些“瞿塘中峡水”。
他到了下峡才想起来,一时自作聪明,妄取下峡水企图蒙混。
谁知王安石当场点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
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
现在我看到茶色半晌才出现,就知道是下峡的水。
”苏东坡才高八斗,怎么就不知道“茶”和“水”的关系呢?他以前在杭州当过太守,不会不知道龙井茶叶是要用虎跑泉水冲泡的吧?茶,韵味无穷。
生活,韵味无穷。
(开头点题,引出下文所要论述的对象。
)(文章主体部分以“最初得之于”“还得之”“更多得之于”的句式作为每段的开头,层次井然,结构清晰。
然而中心却不够明确,如果能在叙述的基础上多一些画龙点睛之笔来激活文章的灵魂,那就更好了。
)【病文诊断】这篇习作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小作者对茶的认识过程为线索来构思全篇,从关于茶的故事写到爱品茶的爷爷,再写出自己对茶的“研究”和思考,文章井然有序。
但美中不足之处是文章的中心不够明确,可以运用卒章显志的手法对其进行升格。
首先,在第二段末适当议论,表明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如可以加上“一段故事,凭添了几分茶韵,原来,茶是有性格的”这样的句子。
其次,在第三段的段末加上适当的内容,点明爷爷的品茶之趣。
再次,在第三段中对茶叶“二开”时绽放的情形进行详细描写。
最后,在文章结尾处运用精辟的议论,将茶与人生巧妙地联系起来,卒章显志,点明文章的主旨。
【升格作文】茶的韵味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中学陈烈热爱生活的人总觉得世界充满了韵味。
即便是跟油、盐、酱、醋一样寻常的茶,只要你稍加留意,也能体会出它的“韵味”来。
茶的韵味,我最初得之于故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苏轼到黄州上任,王安石要他帮忙捎带些“瞿塘中峡水”。
他到了下峡才想起来,一时自作聪明,妄取下峡水企图蒙混。
谁知王安石当场点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
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
现在我看到茶色半晌才出现,就知道是下峡的水。
”苏东坡才高八斗,怎么就不知道“茶”和“水”的关系呢?他以前在杭州当过太守,不会不知道龙井茶叶是要用虎跑泉水冲泡的吧?一段故事,凭添了几分茶韵,原来,茶是有性格的。
茶的韵味,还得之于喜欢饮茶的爷爷。
他有许多茶具:瓷的、紫砂的、玻璃的、不锈钢的。
他品尝过多种名茶:龙井、碧螺春、白茶、乌龙茶。
但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
我感兴趣的是看他用玻璃杯泡茶:静静地,看茶汤变色;静静地,轻嗅茶的清香;静静地,看茶叶在茶汤中表演――杯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或如降落伞,或如潜水艇,或如杂技演员,或如花色游泳。
我常常由此想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想到沈复的《幼时记趣》,并且由此体察到爷爷品茶中的“闲情逸致”和“物外之趣”??茶的韵味,更多得之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茶的一生历尽艰辛:被采摘,被焙烤,被烘干,被冲泡。
它的“辉煌”,只出现在冲泡的“第二开”。
第一开味涩,而第三、四开,味越冲越淡,以致于“淡出历史舞台”。
唯有这第二开将它的精彩全部绽放:在玲珑剔透的杯中注入开水,茶色便带着缕缕清香荡漾开来,或如玛瑙般诱人,或如翡翠般清爽,或如琥珀般明净,叶片完全舒展,香气尽情散播,颜色极佳,饮后唇齿留香??虽然没上视频,没入史册,却“有口皆碑”,让人赞不绝口。
茶如人生,打磨、历练是为了积蓄能量,即使耗尽生命,也要赢得辉煌――它的价值观、它的“人生观”,不也能带给我们许多启迪吗?茶,韵味无穷。
生活,韵味无穷。
【点评】升格后的作文,小作者以自己对茶的韵味的领悟过程为线索来构思全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让“我”初识茶的性格――不肯屈就,只有合适的水源才能与之相得益彰;爷爷品茶,让“我”明白茶有怡情之妙用;自己的“研究”与思考,在看到茶“第二开”绽放的美丽时,也读懂了茶的精神内涵。
结尾处的议论,将茶与人生、茶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卒章显志,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升格启示】由上述升格作文我们不难看出,行文仅做到层次清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明确地表明文章的中心。
上文“卒章显志”写法的运用,可带给我们如下启示:层进式:内容上逐层深入。
运用“卒章显志”写法的咏物抒情散文最好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形式,文章内容逐层深入,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看法、态度、主张等。
如上文中写故事的目的只是表明茶是有性格的;而爷爷爱茶、品茶则进一步突出了茶修身养性的功能;写自己对茶“研究”与思考则已涉及到茶的象征意义,写出了它对人生的启迪。
内容上逐层深入,发人深省。
睿智语:段落间紧密联系。
为了使文章中心明确,更好地为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作铺垫,各段中可以运用睿智的语言,紧扣文章的中心,适当地抒情、议论。
如上文中“一段故事,凭添了几分茶韵,原来,茶是有性格的”一句巧妙地将故事与茶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茶的性格;“并且由此体察到爷爷品茶中的‘闲情逸致’和‘物外之趣’”一句话暗示了爷爷爱品茶的原因,紧扣“茶韵”来写,这样为下文中“茶如人生”“生活如茶”的议论铺平了道路。
点睛笔:卒章点明心志。
【篇二:卒章显志——作文结尾方法指导】九年级作文指导学案练习一材料一: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材料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材料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周敦颐《爱莲说》练习二材料一: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材料二: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萧乾《枣核》材料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篇三:中考作文专家指导技法解说8:卒章显志】中考作文专家指导技法解说8:卒章显志[技法解说]卒章显志是文章结尾极常用的方法。
“卒”,“完毕”,“结束”的意思。
“志”就是文章的主题、中心或者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图。
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束时才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是在文章即将煞尾时才将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人们把这种结尾方法也称为“篇末点题”。
一篇文章主题是否突出,中心是否明确,写作意旨是否清楚,就全在结尾“志”的表现上,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卒章显志的“志”,应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勉强“显志”或任意拔高,更不是硬贴上去的。
2)“志”,不但要高度集中,而且要精炼明确、干净利索,有似“画龙点睛”。
3)“志”要鲜明有力,决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歌颂、批判、提倡、反对,肯定、否定,立场要鲜明。
4)“志”,要与全文构思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恰到好处,不可泛泛而谈,无病呻吟。
[例文欣赏]书昨天,翻箱倒柜,找出许多我由小至大看的书,一股往日的温情从心底蔓延开来,书——我的故人。
书,我的老师信手翻阅,一本彩色封面的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是卡通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是一本很旧的书,但我的童年,却全是由它陪伴的。
孩提时,对什么都新奇,提问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又难回答。
每每问得大人们说不出所以然来。
故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便堵住了我的嘴。
从此,我再也不问父母问题了,一旦有疑问,就去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再把眼光调到书桌上,一本黑色封面的《阿爸教现代科技》正静静地躺在那儿。
这是一本体现当今世界主要学科前沿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同时兼顾各科基础知识的书。
故人新友相见,恐怕那彩色封面的书的确是相形见绌了。
但我决不会忘它,就像没有人去忘记自己的启蒙老师一样。
书,教给我知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书,我的朋友书,我的情人爱上了看书,也就再也不愿放弃。
每天晚上,我的枕边都会放有一两本书,夜夜伴我一起入眠。
当我作文得奖的时候,书会告诉我:自满自高自大是人生的三个暗流。
当我遇到胆怯的时候,书会告诉我:勇气是年轻人最漂亮的装饰。
当我的心情烦闷的时候,书会告诉我: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玩乐,而在真理??它那富有磁性的嗓音,似情人的呢喃,奇迹般地安抚了我的心灵。
噢,书,我的情人,谢谢你。
书籍之于我,正如水之于人,初尝淡而无味,细细品味,才知其甘甜清冽。
从小到大,书一直陪伴在我的左右----书卷多情似故人。
点评:本文以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书比作“老师”、“朋友”、“情人”,对书的敬慕、深爱、眷恋之情跃然纸上,结尾以“书卷多情似故人”点明题意,给读者以深刻而又强烈的印象。
尤其在文末以托尔斯泰的名言作结,使全篇中心更明晰突出,便是卒章显志的绝好运用。
[学生习作]赵凯凯“快来看,快来看,套圈中大奖。
”一阵吆喝声从人群中传来。
我寻声望去,只见一棵垂柳下,围着一群人。
我怀着好奇心,挤入人群。
原来是套圈游戏。
地上摆出了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对面站着一位魁梧的中年男子。
在他脚下堆积着各种各样的“奖品”。
有圆珠笔、钢笔、汽车模型、布娃娃??应有尽有。
更引人注目的是商人旁边那台小风扇,据说是头奖奖品。
看起来还蛮新的。
商人见已来了不少人,便对着人群高声嚷嚷起来:“快来,快来,一块钱六个圈儿,套中了奖品随你拿。
”人群有些骚动,大伙议论了起来:“行不?这未必就能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