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核心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传播学核心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研究目的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令狐文艳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社会观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2.传播学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始终自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始终把自己的理论看作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直接延续。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后,网罗了一大批志同道合、学识渊博的人才,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

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一批地资本主义丑陋文明满怀厌恶和义愤的年轻思想家,便以此为阵地,用一篇篇冷峻严厉、入木三分的文字,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形成于二战之前,但直到60年代中期之后,才由于马尔库塞的作用而出名,马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

第二代领袖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两派的差异所涉及的各个方面:1. 两派的差异涉及到的方面包括:探讨的问题、研究的内容、观察的角度、使用的方法、强调的重心以及主观上的价值判断等。

2. 两大学派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它们主观立场的分歧所致。

两派的差异、分歧和矛盾,统统都导致于立场的不同和主观态度的不同。

这种不同是根本型性的,是关键之所在。

罗杰斯对两派差异所作的比较:美国传统学派的代表人物 E.N.罗杰斯曾把两派的一些主要差异互相对照:传统学派的特征是: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的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广泛联系的、注重控制分析。

这一系列相互对立的区别,归根结底都导源于两大学派对现存传播体制所持的完全相反的立场与态度。

两派对现存传播秩序的态度取向上的差异:1. 一般来说,传统学派的种种研究,都对既定的传播现状持肯定的态度。

对传统学派来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2. 批判学派始终对既定的传播现状持强烈的否定态度。

在批判学派来看,首要的问题是对现状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断然的否定。

3. 传统学派是肯定现状、服务现状,而批判学派是批判现状、否定现状。

这种对传播现状的不同的态度取向,是两大学派所有分歧的根本之所在。

两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1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以“科学”见长。

简单的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传统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实证性的方法。

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与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与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其研究方法及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的、十分明显的经验色彩,所以又有经验学派之称。

2.批判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表现出卢卡奇所言“渴望总体性”的倾向。

这种总体方法认为,总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总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目光审视传播,才能洞见其内在的历史关联,正像马克思强调的只有总体才是具体的、现实的。

四大先驱与施拉姆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威尔伯·施拉姆(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

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zarsfeld,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

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

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魔弹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沦。

代表人物哈罗德·拉斯韦尔、西多尼·罗杰森。

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受众的性格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

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

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

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

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

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这种理论认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

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

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

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表明,后来的一系列传播学实验也证明,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有自主性的行为主体。

他出于自己的需要,对射来的“信息子弹”总是经过了选择和评价之后,才决定是否接纳,是否被“击中”即被劝服并采取行动。

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也表明,受众对于宣传信息必须先入“心”入脑,才能发挥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