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3年前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

继3年前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

继3年前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1日又从这里成功发射升空,备受瞩目的中国“嫦娥”工程迈上一个新台阶。

“嫦娥”工程发展大事记如下:
1991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中国也应该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建议,并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成立“月球探测课题组”。

1994年,中国科学家经过近1年的工作,完成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月球探测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1998年,由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专家完成中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提出开展中国月球探测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

2000年,该研究组完成《中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的研究报告。

2000年11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首度披露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1年1月,原国防科工委在哈尔滨召开首届深空探测
会议,与会科学家就加快中国探月工程论证、推动中国探月工程立项达成共识。

2001年12月,原国防科工委委托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协调构架中国探月工程框架。

2002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有中、美、俄、欧空局参加的深空探测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将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2003年2月,原国防科工委召开月球探测工程预发展会议,宣布月球探测工程进入预发展阶段。

2003年9月,原国防科工委成立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单位工作,并起草国家月球探测工程的专项立项报告。

2004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4月,国家航天局正式宣布绕月探测工程立
项、启动,中国“嫦娥”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200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听取了探月工程的组织及工程进展情况的工作汇报。

当年是“嫦娥”工程的攻坚年,工程总体上由初样研制阶段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嫦娥”工程一期完成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正样飞行产品的生产;完成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集成、联试,并确保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先后顺利进入绕月轨道和环月轨道,并揭幕中国第一幅月图,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立项。

2008年6月,国防科工局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将“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改进,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
并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

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圆满完成一年任务,所有载荷均开展有效的科学探测,获得超过1.37TB的科学探测数据。

2008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最清晰、完整的月球影像图。

2009年3月,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圆满完成使命。

2009年9月,“嫦娥二号”卫星通过正样设计评审,转入正样研制。

2010年1月,“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通过确认评审。

2010年7月、9月,“嫦娥二号”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先后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明月当空,远在地球38万公里之外。

“嫦娥”二次飞天,不再绕地徘徊,而是升空后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大大缩短奔月时间。

同时,“嫦娥二号”绕月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的200公里低很多。

这都给看似驾轻就熟的奔月之路,增添了难度。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负责的VLBI测轨分系统犹如一双能看穿太空的明亮“慧眼”,“指引”着“嫦娥二号”的探月路。

上海天文台VLBI测轨分系统由分布在北京、昆明、乌鲁木齐和上海的4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和位于上海天文台的VLBI数据处理和指挥中心构成。

“嫦娥二号”发射10小时候后,上海天文台近百名科研人员“睁大眼睛”,承担起VLBI 测轨分系统的指挥、协调、技术支持、信息处理和汇总等相关工作。

与三年前首次探月“追星”相比,上海天文台VLBI测轨系统“视力”精度更高,误差更小。

上海天文台VLBI测
轨分系统总设计师张秀忠说,成功护送“嫦娥一号”后,上海VLBI测轨分系统供电保障更新,望远镜天线技术保障更全面,数据处理终端的纠错能力更强,观测网络数据传送速率从每秒16兆位升级至每秒32兆位,测轨数据精度有望提高1.4倍。

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这是这种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第一次用于探月发射,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
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此外,嫦娥二号还将对X频段深空测控、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和突破。

再过112个小时,这颗卫星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

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