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经典导读-导论
• 美国的本科课程模式日渐受到亚洲领袖的青睐。典型 的美式本科课程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两年尝试各 种课程,然后决定一门在最后两年专修的科目。这种 课程模式主要是基于两个原理。第一,大量接触多元 学科能让学生建立新的世界观。这不仅增强学生在所 选领域的学习效果,还为他们应对将来预想不到的新 情况做好准备。第二个原因是,相对18岁的年龄,学 生在20岁的时候能对专业的选择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天临终之歌》
• 1803年杰斐逊总统购买路易斯安那地区时曾建议印第安 人放弃狩猎,从事农业。但事实上印第安人在美国西进 的过程中,根本没有选择的可能性。白人与印第安人争 夺土地的战争进行了几十年,在联邦政府、军队和枪炮 的打击下,印弟安人的命运早已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经典性(canonicity)
• 内涵的丰富性 • 实质的创造性 • 时空的跨越性 • 可读的无限性
1.敏锐的生存感受
• 阅读或重读经典将培养一种更为敏锐的生存感受, 凝聚人类整体的存在。
• 人文科学的目的是扩展或加深我们对于人类存在的 认识——其光荣与失败,幸福与苦难,以及单纯普 通的平凡。
• 人文科学应该澄清实现生命更高可能性的条件,以 此来援助提高人生质量的努力。
公司
徽标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主讲:张德明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1. 为什么读经典 2. 怎样读经典 3. 本课程结构模式 4. 考试及评分规则
世界的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 世界1:物质世界 • 世界2:感知世界 • 世界3:文化世界
• 世界1和世界2是自然赋与的 • 世界3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世界3
3.启蒙与自我启蒙
• 德国启蒙哲学家康德说,所谓 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 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 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 能为力。”
•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如何运用自己的理智,使自己 达到一种成熟的状态?《朗读 者》告诉我们,通过经典文学 作品的阅读能够做到这一点。
• “自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一 切文学的必要条件,正如它也是生活的必 要条件一样。人是一种‘接受角色的动 物’;他之变成一个人并发展他的个性, 乃是无数次地走出自我、进入别人的思想 和情感之中的结果。一切文学显然都依靠 进入别人内心及他们的情境之中的能力”。
• 伊安·瓦特:《小说的兴起》
没有思考能力,惟命是从,认为服从命令是他的天
职
。
艾希曼曾经为自己辩护,说自己疯狂的屠杀行为是 在恪守职责,因此他本人不应对屠杀罪行承担责任, 当然,这样的自我辩护遭到所有人的痛斥。
艾希曼把所谓的恪守职责置于其人生的最高地位, 而且这种职责在本质上既没有接受理性的检验,也 没有经受良心的拷问,更没有接受更高境界的检验。
两点启示
• 一方面,它说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必要。如果没有纳瓦 霍语,美国用英语或其他通用语言创造的密码就很可 能被日军破译。那么二战的历史要重写了,乃至世界 的格局都要改变了。
•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西方人入侵美洲,至今这块土地 上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而现在这个文化 生态系统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被完全破坏了。
的600万犹太人中,大约有200万犹太人的死跟他有极其
紧密的关系。战后他四处躲藏,终究被抓获受审。1961
年12月15日,艾希曼以屠杀2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定
为反人类罪、反犹太罪,以及参加犯罪组织罪而判处绞
刑
。
“平庸的恶”
艾希曼犯下的是一种“平庸的恶”(banality
evil)。 他参与屠杀犹太人,只是因为他没有思想,
︻
风 语 者
︼
的 启 示
纳瓦霍语(Navajo)
• 2002年吴宇森导演的电影《风语者》(Wind Talkers), 描写生活在犹他州纳瓦霍(Navajo)印第安人保留地上 的原住民,纳瓦霍族出身的美国士兵,在二战期间塞 班岛战役中的故事,美军为保守军事秘密,利用他们 的母语纳瓦霍语,创造出一组日军无法破解的密码。 为了防止纳瓦霍战士被敌军俘去破解密码,美国军方 专门派军去保护他们,秘令必要时为灭口而杀掉他们。
• 他确信,人类精神的最高创造反映了一个存在 于现象背后的复杂的内在秩序。不同文化之间 在精神上是息息相通的,不管其外表如何不同。
晚年的歌德被东方文学 和文化所吸引,不是因 其地方色彩,而是因为 他从中发现了永恒的人 类因素。正是在对东方 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他 提出了“世界文学”的 概念。
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
在战后的法庭上,汉娜接受了审判,她没有否认自己 的行为,但她坚持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是在 执行上级的命令。
《朗读者》中的审判场景
从文学到现实
二战期间纯粹德国常卫队军官阿道夫•艾希曼曾经是纳
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工具,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前
执行丧心病狂的“最终解决方案”的负责人,在被屠灭
• 在埃及的《亡灵书》和希腊酒神节的祭礼 中;在但丁的幻想和屈原的天问中;在圣 经的乐园和无数少男少女的白日梦中,在 人类仰望夜空的星星的渴望中……
• 只要人存在一天,人寻找意义的亘古向往 就一天不会熄灭。
经典与信仰维度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何方?
“经典” 概念的演变
1. “經”--“织物的纵线 艺术的深刻程度,与其渗入生存的伦理核 心的深入程度是相应的。
• 根本上塑造人对现实看法的官能是想象, 而不是批判的理智,或者理性,直观现实 的能力则是个人道德品格的功能。
• 欧文·白壁德
“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
• 多元文化的教育经验激发出新的世界观。早在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作家歌德在其作品 和谈话录就触及到多元文化的主题。
西方作家论经典
• 文学经典是“最好的思想之最完美的表达”。 [英]马修·阿诺德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 书。
•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 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 换言之,经典作品是那种从不会耗尽它所要诉说的东西, 同时又深深扎根在滋润和养育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的。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朗读者》与经典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交车售票员汉娜,喜欢上了一个中 学生米夏。因为他会朗读。
汉娜是文盲,但她渴望读书,喜欢听人读文学名著中 的片断,从荷马史诗到契诃夫。
其实,汉娜年青时参加过德国党卫队,但她一直保守 着这个秘密。
她曾经奉命将300名犹太人转送到某地去,晚上将这 些犹太人锁进一个教堂。在教堂遭遇盟军飞机轰炸时, 她明明手中有教堂钥匙,就是不开门,结果导致这些犹 太人无法逃生。
•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 P.310
• 文学能使“心灵的秘密得见光明,灵魂的 伤痛得以疏解,深藏的悲痛得以释放,同 情得以传达,经验得以记录,智慧得以永 存”;
• 如果文学家“是人类大家庭的代言人和预 言家,那么就不应该忽视文学和对它的学 习。”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大学的理念》
训
。
”
幸运的汉娜
• 《朗读者》中的汉娜比现实中的艾克曼幸运的是,她最终认识到了自 己的罪恶。在她被判入狱后,她的少年情人米夏没有忘记她,还是不 断地把经典名著和自己朗读的录音带寄给她,让她享受到文学之美、 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从这些录音带中流出来的声音,像潺潺溪水, 滋润了她枯萎的内心、僵死的灵魂,她产生了强烈的冲动,要阅读, 要写作,要表达。她做到了。通过听米夏的录音,她慢慢学会了阅读, 学会了书写,她能够与米夏通信,与他一起谈论文学作品,欣赏、感 悟其中的美,慢慢地,她的人性复苏了。她认识到自己犯下的不可宽 恕的罪行。于是,就在她临近刑满释放,米夏已经给她找到了一处住 所,让她安度晚年的时候,她上吊自杀了。上吊时,她脚上垫了几本 厚厚的精装本的文学名著。
• 人文科学应该在心存道德选择的人那里阐明意志、 想象和理性的动力,个体通过道德选择塑造他们的 命运。
• [美]《人文主义:全盘反思》前言4)
2.高度的移情能力
• 新型的男人或女人的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移情能力(即 他们的各种替代性经历导致的结果),乐于接受变化, 乐意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乐意对社会发表自己的观 点。这个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性”。
美国批评家阿伦特
阿伦特的观点
艾希曼不是那种献身于邪恶的罪犯,而是
一个缺乏思考,不具有判别正邪能力的人。
“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
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
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这就是平庸……这种
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
中所有的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
的事实,正是我们在耶路撒冷学到的教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一切存在物存在着,就因为它们存在着; • 唯有人这种存在物,存在着,却不满足于
他们的存在,偏要执拗地问:为什么? • 于是,世世代代的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自
然世界上寻找意义,寻找的涓涓细流汇成 文化的、文学的世界——人的意义世界。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
• 人对生存意义的追寻从金字塔以前的时代 起就深深植根在人的本质中;
“规范”、“标准”等义; 2. “典”--册在架上。
1. classic--罗马执政官用来区别税收的 一个术语,后来被用于区分作家的等级, 并引申出“出色的”、“杰出的”,成 为典范(model)、标准(standard)的同 义词;
2. canon—希腊语KANON,意为“棍子”或 “芦苇”,演变为度量工具,引申出 “规则”、“律条”等义。
• “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 同的表现形式,可从民族多样性、宗教多样性和文明多样 性三个层次来表述。
• 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保护文化多样, 发展先进文化,对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