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分子化学及其自组装

超分子化学及其自组装


2.3锁和钥匙原理
锁和钥匙原理是指受体和底物之间在能量效应和 熵效应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形成稳定的超分 子体系的原理。 锁和钥匙原理是超分子体系识别记忆功能和专一 选择功能的结构基础。 分子间非共价键相互 作用的能量效应很小, 它们单个作用的相对 强度都很弱,但在受 体和底物相互匹配时, 一方面形成分子间相 互作用,从而达到可 观的能量降低响应;另一方面通过大环效应和疏 水空腔效应等,促进体系熵值的增加。
分子自组装 发生的条件
分子自组装动力
分子自组装导向
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力的协同 作用,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
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即分子空间 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背景
超分子自组装利用非共价键之间的动态可逆过程, 不仅表现为传统聚合物的性质,而且还具有新的 结构和功能,如可降解性,刺激性响应和自愈性 使它们成为智能材料的出色继承人吸引了越来越 多人的关注
1.超分子化学的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 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 简言之: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非共 价键作用而形成的功能体系的科学。
1.超分子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环化学、胶体化学、 单分子膜和液晶等方面的研究,人们重新对分 子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兴趣。当然关心的不再是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存在以及它们对材料性能的 影响,而是利用存在于不同分子中的“信息”, 即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分子间的识别和自组 装,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超分子。这些工作可 表示为:
杯芳烃合成
一步合成法:对叔丁基苯酚和甲醛在适当的碱和溶剂中 加热4-6h
杯芳烃合成
逐步合成法:邻卤代对取代苯酚通过过亚甲基逐步与对取代 苯酚相连,得到一段是羟甲基,另一端是卤素线性低取代聚合物 然后通过脱卤关环的到杯芳烃
Kenji Kobayashi and Masamichi Yamanaka.Chem. Soc. Rev.2014
2.1能量降低因素
(c)M-L配位键:金属原子和配位体分子间形成
的各种各样的M-L配位键,其中以共价配位键 更为普遍和重要。 (d)疏水效应:溶液中疏水基团或油滴互相聚集, 增加水分子间氢键的数量。 (e)诱导偶极子—偶极子的作用:这种作用即形 成范德华作用力的主要部分的色散力。 (f)π—π堆叠作用
面对面作用
边对面作用
2.2熵增加因素
有序水
疏水的客体分子( G)
无序水
2.2熵增加因素
大环效应:很多超分子主客体络合物比预想的只有 螯合作用要稳定的多,在这些体系中主体分子通常 是有多个结合点螯合客体的大环配体。也就是说, 此类化合物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大环效应使之更稳定。 这种效应主要与配体结合点的空间排布有关。为了 有利于螯合,客体必须使主体缠绕在其周围,从而 客体不消耗结合能。大环效应最早是由Cabbines 和Margerum在1970年研究Cu(Ⅱ)络合物8和9 时提出的。由于附加的大环效应,大环8比非环状 类似物稳定约108倍。对他们的热力学测定表明, 大环效应主要得益于焓和熵两方面的因素。焓的稳 定因素表现为大环主体比直链化合物更不易溶剂化, 主要是因为环状主体表现出较小的溶剂可触及的表 面积。因此,环状主体只需要断裂较少的溶剂-配 体健。就熵而言,大环构象的柔韧性较差,因此络 合后自由度不会大幅减少。
2.超分子稳定形成的因素
2.1能量降低因素
2.2熵增加因素
2.3锁和钥匙原理
2.1能量降低因素
超分子体系和其他化学体系一样,由分子 形成稳定超分子的因素,在不做有用功能 时,可从热力学自由焓的降低 (△G<0) 来 理解: △G= △H-T△S △H为焓变,代表降低体系能量的因素; △S为体系熵增的因素
冠醚及其衍生物
根据主体分子的不同
环糊精
杯芳烃
冠醚及其衍生物
冠醚:分子中含有多个-OCH2CH2-结构单元的大环 多醚
12-冠醚-6
18-冠醚-6
冠醚的性质
冠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与正离子,尤其是与碱金属离 子络合,并且随环的大小不同而与不同的金属离子络 合。 例如,12-冠-4与锂离子络合而不与钠、钾离子络 合;18-冠-6不仅与钾离子络合,还可与重氮盐络合,但 不与锂或钠离子络合。(其实18-冠-6是可以与钠离子络 合的,只是其作用力不如钾离子那么强。也不如15-冠 -5与钠离子作用力强。)
a mixture of tetrahydroxycavitand 5b and pyrazine as a guest self-assembles in the presence of a base(DBU) into a guest encapsulated capsule pyrazine
Selfassembed cavitand capsules based on metal–ligand coordination bonds
Self-assembled cavitand capsules based on hydrogen bonds
A hydrogen bond is relatively weak (ca. 2–7 kcal mol-1); however,multiple hydrogen bonds can form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capsules.

H.-t. Zhang, Prof. Dr. X.-d. Fan, Prof. Dr. W. Tian, R.-t. Suo, Z. Yang, Y. Bai, W.-b. Zhang.Chem. Eur. J. 2015
杯芳烃
一般是指由亚甲基桥连苯酚单元所构成的大环化 合物,1942年金克(Zinke,奥地利)首次合成得 到,因其结构像一个酒杯而被古奇(C.D.Gutscht, 美国)称为杯芳烃。绝大多数的杯芳烃熔点较高, 在250℃以上。在常用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 小,几乎不溶于水。杯芳烃具有大小可调节的 “空腔”,能够形成主-客复合物,与环糊精、 冠醚相比,是一类更具广泛适应性的模拟酶,被 称为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三代主体化合物。
2.1能量降低因素
分子聚集在一起,依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客体 间通过非共价键缔合作用形成。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同时也是 降低超分子体系能量的主要因素: (a)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离子—离子作用, 离子—偶极子作用等 (b)氢 键: 包括X—H—Y(X 、Y=F 、O 、N ) 通常把氢键称为“超分子中的万能作用”
3.分子识别和自组装
分子识别:一个底物和一个接受体分子各自在其 特殊部位具有某些结构,适合于彼此成键的最佳 条件,互相选择对方结合在一起。 超分子自组装:分子之间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 自发的结合起来,形成分立的或伸展的超分子。
识别和自组装的根据是: 电子因素:各种分子间作用力得到发挥 几何因素:分子的几何形状和大小互相匹配
超分子化学及其自组装
汇报人:谭显洋
化学
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 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 变化规律的科学
分子量大(104-107)
超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 学
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化学 反应的一门科学
1.超分子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1987年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演讲中首次提出“超 分子化学”的概念。 C.Pedersen(佩德森)发现冠醚化合物;JM.Lehn(莱恩)发现穴醚化合物并提出超分子 概念;D.Cram(克拉姆)主客体化学先驱者。 此后十多年, 超分子化学获得很大发展。
Xuzhou Yan, Mi Zhou, Jianzhuang Chen.chem. commun.2011, 47, 7086–7088

环糊精
环糊精是一种来自于淀粉的环状材料,通过分子内氢键形 成一种稳定的桶状状结构。
由于环糊精的外缘(Rim)亲水而内腔(Cavity)疏水,因而它 能够像酶一样提供一个疏水的结合部位,作为主体(Host) 包络各种适当的客体(Guest),如有机分子、无机离子以及 气体分子等
tetrakis(4-(2,20bipyridyl)phenyl)cavitand 22 and AgBF4 in a 2 : 4
空腔中可封装各 种芳香族和非芳 香客体分子
展望
可以说,自组装技术的发展,直接推进了超分子材料的 飞速发展,为化学家模仿自然界、生命体系的自组装过 程,利用朴素的物理化学原理,进行构效关系调控,创 造特殊性能材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会。但是, 与自然界精妙复杂的矿物钙化、生命演化等自组装过程 相比,超分子自组装仍然处在相对原始的人工合成阶段。 要达到复杂超分子体系“可控合成”和“定向组装”的 目标,实现材料体系、生命体系、能源环境领域的功能 调控,创造先进材料、新颖材料、智能材料等。都伴随 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尚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分子间相 互作用的协同效应与高级有序结构的程序化自组装规律, 最终实现复杂超分子体系“可控合成”和“定向组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