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之“前奏曲”的和声特性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
关键词: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和声材料和声特性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
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
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
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
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
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
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
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
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
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
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
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
第一,印象主义不具有古典主义的哲理性,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性、矛盾性,似乎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第二,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
在古典主义,主要是用陈述的形式。
到浪漫主义,也是用陈述,但更具体、更热情,如出现标题音乐,甚至具体到有一定的情节,如《天方夜谭》。
第三,音乐的造型重于感情,诗意重于情节,而且直感重于理性。
这是新的音乐,迫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四,尽管和声高度叠置,但音乐是非常唯美的。
他的音乐不是动力性的,而是色彩性的。
这种美学观和意识,决定了其和声手法必定有新创造、新突破。
古典主义注重和弦的序进和归宿,印象主义则注重和弦本身的音响价值,这是色彩性和声最根本的一点。
由于注重和弦的音响价值,可以使和弦脱离调性。
和弦可以平行进行,属七和弦也可以;可有一些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
体现出对和弦的不同看法。
第五,属和弦的独立性。
古典主义注重属和弦的解决,印象主义则淡化属和弦的功能,使之不成为大小调体系的依据。
由于破坏了这一原则,就失掉了大小调的基础。
他采取以下办法来达到此目的。
①回避法。
回避导音半音的解决倾向。
②间隔法。
在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中间插入意外和弦。
③意外进行。
一般从属和弦进行到Ⅵ级,听觉上是意料之外的,称为阻碍进行。
可是印象主义比此更加意外和不可想象。
④不协和和弦不解决。
通过这些方法,使大小调的基础瓦解了。
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可以从和声材料、和声序进、曲式结构、调观念这几方面综合来看。
首先,他的和声材料比较多样化。
和声材料包括音列和和弦。
从音列(调式)来讲,德彪西的调式应用非常广泛,更多采用五声、七声调式音阶的排列,如多利亚调式,利底亚调式。
另外,全音阶的运用,降低五度音的小调式和两个增二度的弗里吉亚调式,也是他常用的。
从和弦来讲,他也采用大、小三和弦,除此,还采用五度和弦、四度和弦、二度和弦、音阶综合和弦、复合和弦、附加音和弦,这些和弦还是有基本的三度叠置骨干。
其次,在和声序进方
面,古典主义很严格、很顽强,完全是T—S—D—T。
在德彪西的横向序进中,和声序进丰富多彩。
比如,大、小三和弦的自由进行;平行和弦的进行,可以是大、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平行七和弦的进行;有时并不是为旋律配和声,而是将旋律粗线条化,形成感觉加厚的旋律;调式为多调式,如复合调式、复合和弦。
再次,曲式观念全新,不需要依据某种特定的形式,只是绘画性的、意象性的、一块块的,曲式之间可没有直接联系。
曲式是反传统的,自由表现,自由安排。
根据画面色彩来安排和声,我们可感觉到层次。
他偏重于色彩的对置,形成多段体的自由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