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听语言大一考题

视听语言大一考题

一、简答题:1、影视画面的构图特点:画面的运动特性画面的整体效果性画面的时空限制性画面的多视点、多角度画面处理的现场性画面的幅式比例固定性(后有示例)2、景别的作用:暗示、描绘电影空间及人物关系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间的情感距离建构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影响画面视觉节奏3、运动镜头的意义:·作为电影叙事手段的运动镜头对空间自由呈现;模仿人在观察世界的种种视线特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意味着发现和强调的过程——这类镜头运动必须有叙事的目的或者视点依据及运动依据)。

·运动镜头的美学表现以“运动”建立结构(有关漂泊、寻找、追逐的故事,主题与运动相关的故事);通过运动调节和建立视觉节奏感等4、影视音乐主要的表现功能是:抒发情感,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渲染场面气氛,烘托情绪;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体;提示段落,过渡转换流畅自然;描绘自然景物,交待环境;激发联想,引发观众时空改变;5、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声画同步是指声音与画面按照现实的逻辑相互匹配的效果,几乎是每一部影视剧中大量存在的声画关系类型。

视听同步,听到的声源即在画面中。

强调真实感和现场性。

二、声画分离我们的听觉在任何时候都容纳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而我们的视觉只能波及60度,甚至在我们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只有30度,即使没看到,听觉也会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是声画分离的心理原理。

声画分离有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指画面内没有出现声源,如很多环境音响,不需要画面展示具体声源;第二种是指同一空间中,以声音作为铺垫,与画面内的人或物产生某种联系;第三种是指画面的景别和声音的距离感并不一致。

三、声画对位这一说法来自音乐的对位法,在视听语言中是指声音和画面不是按照现实逻辑配合,而是意念上相呼应的关系,或是现实与心理的呼应关系,这种手法往往能表达出更深的内涵,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声音与画面独立为两个时间、两个空间,观众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建立联系。

画面所表现的是在叙事时空中正在进行的动作,声音所表现的是另一时空中所发生的动作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反之。

6、视听语言的作用:叙事抒情:体现创作者或者角色对客观世界的情绪感觉象征:用具体的视听形象象征某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和情感7、构图的原则:1、位置原则。

中央——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顶部——可以表现权力、威望和雄心壮志;边缘——表现受到挤压和排斥之后的渺小和无力;下方——具有从属和脆弱的特性。

2、面积原则。

视觉重量是衡量画面内容在视觉注意力上的一种说法,它不能完全量化,在画面中人眼首先观察或者着重观察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反之较轻。

除了画左和画面上方重量重外,在影视作品的实际创作中,还存在下列的规律:画面内视线关注的内容视觉重量较重;占有更大面积的部分视觉重量重于小面积的内容。

8、视听作品的艺术特性:第一重假定性——电视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剪裁;第二重假定性——摄像(影)机、编辑机、特技机等对素材的处理加工;第三重假定性——通过不同类型、不同传输效果的电视荧屏;第四重假定性——具有不同身份、教养、种族、国度、地域以及各自自身的不同生理心理状况所处不同观赏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中的观念的不同理解。

9、技巧剪辑常用方式:A、淡出淡入——一个画面逐渐暗下去,下—个画面逐渐亮起来。

一般用作大的段落间隔用。

B、叠化——上下两个画面有几秒钟时间的重合,一般用来表现空间的转换和明显的时间过渡。

C、翻页——第—个画面象翻书一样翻过去,第二个画面随之显露出来。

D、划像——前一画面从一个方向退出面面,第二个画面随之出现,开始另一段落。

E、圈出圈入——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段落转换技巧,第一个段落结束后,用圆圈和方框等图形把下一个画面团出来开始第二个段落。

F、定格——第一段的结尾画面作定格处理,使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个画面,这比较适合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另外还有闪白、闪黑、黑场等10、构图的概念及意义:一、概念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及色调等)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二、意义提供故事发生的场景的基本形状,同时发挥更为积极的戏剧性作用,是导演对动态场景空间的安排和组织。

11、三点布光及其作用:1、主光源放在被摄主体前面,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2、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形成的阴影;3、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在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边缘有一个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12、角度划分及其特点:从摄影机的位置即人的视线基点来划分,可分为三种角度:平角度(平摄)、仰角度(低角度、仰拍)、俯角度(高角度、俯拍)从被摄主体与摄影机的位置关系来划分,可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

【平角度】定义:摄影机处于与人眼相等的高度拍摄所获得的角度。

造型特点:平实、细腻、唯美,镜头语汇比较写实或者比较浪漫,以塑造人物为主。

代表作:《东京物语》【仰角度】定义:摄影机处于人眼视线以下,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

造型特点: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特点,镜头语言比较浓郁、夸张,往往具有象征作用或者表现荒诞效果。

代表作:《菊豆》【俯角度】定义:摄影机处于人眼视线以上,高于被摄对象的位置。

造型特点: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特点,镜头语言比较浓郁、夸张,往往具有象征作用或者表现荒诞效果。

代表作:《大红灯笼高高挂》二、论述题:1、分析视听语言的形成过程:1895年12月法国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被解放的摄影机】鲍特《火车大劫案》→第一次用14个场景构成一部电影,第一次用了特写。

1900年乔治·史密斯《老祖母的阅读镜片》→主观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1905年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大远景、近景以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灵活转换2、举例分析表现蒙太奇及其形式:表现蒙太奇也叫“对列蒙太奇”。

它与情节无关,它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某种艺术的需要。

它是编导情感的抒发,重在“写意”。

积累蒙太奇——同类的相加。

即把一些性质同属一类而画面内容不同的几个镜头连续组接在一起,通过不断的积累、叠加,产生一个总体印象,共有一个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中,主人公辛德勒的出场,就用了好些积累式的特写镜头来交代这个人物形象----辛德勒的钟表、手上戴的戒指、衣服上的领带、领带上的别针,抽屉里的钱等等一系列特写镜头,首先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思考出场的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重复蒙太奇——指相同的相加。

即让某一镜头重复出现,予以强调,突出它的重要性,加深观众的印象;有时还产生某些联想,意味深长。

重复蒙太奇是指相同(或相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组合方式。

在有的影片中,重复蒙太奇可能是对某个或更多镜头的连续重复,就象体育比赛里的重放,起一种强调的作用,比如早期香港功夫片中,一个凌空飞踢镜头可以连续剪接N次,以强化攻击的力度感。

在另外一些作品里,重复蒙太奇镜头则选择在影片不同的部分重复,起一种暗示和提示作用,比如伊斯特伍德的《杀无赦》中那个夕阳下他的小屋及屋前独树的镜头,片头一次,片尾重复一次,暗示他生活的依旧和灵魂的回归,看来别有韵味,隽永非常。

如《战舰波将金号》中的夹鼻眼镜和那面象征革命的红旗,都曾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对比蒙太奇——指相反的相加。

即故意把两个内容对立、性质相反的镜头连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它常能深刻揭示矛盾。

《肖申克的救赎》在影片开头,导演用平行蒙太奇手法,一边是安迪妻子与情人激情火热的镜头,配合着粗大的喘气声。

一边是安迪无精打采得闷着酒,只有酒水流动和装枪的单调刺耳的声音。

这既是平行蒙太奇又是对比蒙太奇,将安迪面对妻子的背叛的悲痛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

这还没完,接着导演插入第三条平行线索,安迪在法庭被控方律师指责,在一、二条平行线索中插入控方律师的话外音,音画双轨,这样不仅表现了安迪在当时时空的灰冷心情,也表现出安迪在法庭上百口难辩的窘境。

实在是大师手笔。

平行蒙太奇——指两条线相加。

即在一个段落里出现两条以上的线,它们反复交替出现,平行发展,相辅相成。

将不同空间和相同(或不同)时间发生的相对独立的情节分别并列叙述的蒙太奇形式。

这种蒙太奇如果形象化,该是两条平行的直线。

两条线索平行推进,为作品提供了一种双重视点和复调结构,它们既相互连接,有相互独立,扩展了信息量,强化了平行线索的对比对照关系,增强了影片的叙述能力和表现能力。

《指环王》中对几路人马齐头并进又各自行事的镜头和情节处理就是对这种蒙太奇最好的诠释。

普多夫金拍的《母亲》中,游行示威的工人队伍逐渐壮大与涅瓦河的冰块逐渐溶化镜头的平行描绘。

比喻蒙太奇——指相喻的相加。

相当于修辞学中的“比喻”,即在某一镜头之前或之后出现其他镜头。

《撞车》影片中多次使用比喻蒙太奇,画面从两个黑人小伙子不顾轧死的人把车飞速开走的画面上快速移动到一群教徒雕像,这些雕像隐喻着其实我们都是一群伪教徒;还有当年轻的警官放走卡姆隆时,镜头给了穿红色衣服的圣诞老人,隐喻着希望就要来临。

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1936)开头的著名“隐喻”:一群羊的镜头之后是挤在地铁人口的人群的镜头;再如爱森斯坦的影片《罢工》(1925)中的“隐喻”:军警镇压工人的镜头之后不是工人受伤的镜头,而是屠宰场宰牛的镜头。

象征蒙太奇——与比喻蒙太奇很相似,但意义较虚,一般只出现喻体,而本义让观众自己去联想和悟出。

影片中《昏暗的路灯》这一镜头的多次出现,这盏路灯似乎就是苏丽珍寂寞和孤独的内心。

丈夫老是不在家,只有她独自一个人每天去小面摊吃饭。

犹如街头道路等一样,孤苦伶仃。

再如,影片中几次“挂钟”的空镜头的出现,很容易就使观众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很具有隐喻意义。

还有周慕云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出现在影片中的一棵树的镜头,这个镜头导演用仰视的角度去拍摄,由一片蓝色的天空和一棵细高的小树组成的画面,交待了场景由香港到新加坡的转换和时间上是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转换。

3、结合实例分析色彩的主要表现功能:色彩可以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外化《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女主人公萨拉为本的苍萨大海,不但象征着萨拉的深邃之心,心且还预示着男主人公一步一步往里面陷的情念。

而作为对立面的大家闺秀欧内斯特,总是以阳光利包泽鲜艳的衣服作为陪衬。

到了故事最后,萨拉终于在社会上自立,她所处的环境和她的衣服也鲜亮起来,她也开始和查尔斯泛舟于平静的水面。

影片中表现萨拉时始终采用昏暗的色调,由此来表现萨拉情感压抑、矛盾,性格的孤傲、冷漠。

在萨拉与查尔斯在树林中约会这一场景中,那些盘根交话、粗大阴森的树木.无形中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力,导演巧妙地运用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了古代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受到压抑、束缚的感情,同时又达到了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