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领悟诗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诗的不同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文人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以送别的诗、词相赠,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

古人们流传下来的送别诗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送别诗,一起去感受古人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二、解诗题1、读诗题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陵”这个字是后鼻音。

跟老师读“ling”“陵”“广陵”。

再把第一首诗的题目读一遍。

这次就读准了。

2、找相同,解诗题。

(1)读了题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生:都有“送”字。

送的是谁啊?先看第一首,送的是——孟浩然再看第二首,送的是——元二(2)那么朋友分别又要去哪儿呢?生:广陵安西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到的意思呢?生:之师:之的意思有很多,在这里表示去、到的意思。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里也有一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你发现吗?生:使师:使的意思是——出使师:它与之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奉朝廷之命出差。

下面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3)师: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题目,相信这次你就知道在哪儿停顿了。

三、知作者昨天下午布置同学们根据学习单进行了自学,下面我们就来交流。

这两位诗人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学过他们的很多诗。

谁能介绍介绍这两位诗人。

1、李白谁来介绍生介绍那你知道李白是怎么和孟浩然成为好朋友的吗?老师这里有个小故事,谁来读?(你读得真有感情)2、谁再来介绍王维?老师搜集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来读?(你读得真流利)师:了解了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古诗四、读古诗1、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两首诗,第一首,谁来读?(读得正确流利,如果能读出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

)2、谁再来,注意读出节奏(有点味道了)3、读诗的时候,有些字的尾音可以适当延长,做到意断音连,听老师读。

师范读。

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

(你看这样就读出诗的味道了)4、谁再来读第二首?(你停顿的真是恰到好处。

)5、还有谁想读?6、像他这样,注意节奏,尾音适当延长才能读出诗的味道,一起读。

五、明诗意、悟诗情。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这两首都是送别诗,那么这两位诗人分别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送别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首诗,并且填一填。

生: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

(你能把这句话说完整说明你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

)(2)师:这是一个怎样的三月?生:烟花三月。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呢?生:……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的?生:看注释师:看注释来理解诗意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3)烟花在这里是指三月的花开的很繁茂很美丽,繁花似锦的三月景色多美呀,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师:花开的似乎还不够繁茂,这可是繁花似锦的三月啊!谁再来读?(4师:读诗最可贵的就是会想象,诗中有画,把画面想象出来,你就能读得更好了。

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繁花似锦的三月吧。

(配乐读诗)师:在这烟花三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花师:什么花,什么颜色的?能说的具体些吗?生:我仿佛看到了粉红的桃花。

师:就按这种句式来说,谁再来,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的什么花?生:……师:太美了,带着你的想象来读——看,你读出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师:如果用上积累的描写春日美景的诗句把这景色描绘出来,就更好啦!师:被你们这样一说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多么绚丽的景色啊,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我们再来读。

(出示两句)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李白就是在这美好的烟花三月送别孟浩然的,那么王维又是什么时候在哪里送别元二的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二首诗,并且填一填。

师:谁来说说?生:清晨,王维在渭城客栈中送元二去安西。

(2)这是个怎样的早晨?生:下着小雨的早晨师:从哪句诗读到的?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师: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这两句。

(你读出了一个清新的早晨)(3)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两句诗,用心感受一下这还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生:我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早晨……清爽……赏心悦目师: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管是烟花三月还是微雨清晨,不管是黄鹤楼下还是青青客舍,都让我们感受到景色是那么美好,然而在这么美好的景色中却要送别自己的老朋友,他们又是怎么送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到诗中去找一找,并且画出来。

(1)师: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已经画好了,谁来说说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没错,这两句诗就是描写的李白送孟浩然。

谁能结合注释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说意思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真棒!谁还想说?(3)师:唯见就是——,他只看到了什么?生:小船、江水······读到这里我有个疑问,此时正值经济繁荣的大唐盛世,长江是当时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江面上的船只肯定是来来往往,不可计数,李白为什么却说唯见,只看见孟浩然的那一只帆船呢?生:他的眼里只有孟浩然。

他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他只关注到孟浩然的那只小船。

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他们的情谊真深啊!他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师:你体会得很深刻!这一个见字见真情啊!(板书:见)(4)(配乐)李白就这样目送着孟浩然慢慢登上帆船,帆船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也渐行渐远,帆船越来越小,李白的目光越来越远,小船消失在江面,李白的目光仍追随着那滔滔江水望着望着,(手指屏幕)(1生读)孤帆—师:滚滚东去的不仅仅是长江水啊,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真情啊!生:齐诵让我们同李白一起再送送孟浩然。

生:背诵整首诗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故人情深,李白是用目光来表达对朋友的送别之情,王维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元二的情义的?生:喝酒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劝君更尽一杯酒师:没错,劝酒。

(板书:酒)(2)师:更尽的意思是……生:再饮完师:说明已经喝了很多杯了。

友人就要去很远的地方了,王维为什么还要一劝再劝?哪句诗告诉了我们原因?生:西出阳关无故人(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看来你预习的很充分)(4)阳关以西又是什么样的?课前我们搜集了阳关和安西的资料,谁来介绍?先说阳关,谁再说安西?师补充:(配乐出示图)当时的阳关以西,没有渭城湿润的小雨,没有渭城青青的杨柳,没有渭城舒适的客舍,更没有渭城这情深似海的友人啊!从渭城到安西有六千多里路。

在当时,元二可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前途难料,前路艰险,此刻,王维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杯中酒,(齐诵)劝君——(5)师:世事难料,就在送别元二的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竟成永别,这首诗也成为千古绝唱。

让我们在一曲阳关三叠中再来体会这依依别情吧。

(生背)5、小结师:这两首诗,诗人不同,诗境不同,诗人送别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却有一种东西是相同的——,相同的是什么呢?(2个)师:相同的是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啊!(板书“情”)六、拓展阅读师:自古“情”字最动人,因此有名家言: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几首送别诗,看他们又是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惜别之情的?请同学们拿出拓展阅读的资料,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

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谁来读第一首?(1)生读《赠汪伦》(2)师:李白送孟浩然是目送,那汪伦是怎么送李白的呢?生:踏歌(3)师:从哪句诗里看出来的,读读生:忽闻岸上踏歌声师:以歌相送(屏幕出示)2、师:第二首谁来读?(1)生读《芙蓉楼送辛渐》(2)师:王昌龄是怎么送别辛渐的呢?师:芙蓉楼下王昌龄这样对辛渐说,你回到洛阳当亲朋好友问起了我,请告诉我的时候,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的冰一样清澈无瑕。

他是以什么相送?生:以话相送(屏幕显示)(3)师:他对辛渐说的是:洛阳——(生读)多么高洁的志向啊!3、师:最后一首大家一起读——(1)师:这首诗又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的呢?生:折柳(2)师: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不舍之意。

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七、总结拓展师:同学们,一份离愁,千种场面,不管是以目光相送,以酒相送,以歌相送,以话相送,还是折柳相送,其实都是以——(指板书“情”)在相送。

只有这样用真情写出的诗句,才能流传千古。

师:(配乐)看,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李白还没离去,望着渐渐消失地帆影,他不禁吟诵起:孤帆——瞧,送别元二的王维心中有千言万语又不知如何说起,他把对元二的留恋不舍之情都化作了杯中酒:劝君——看,王昌龄也在向辛渐做着离别前的倾诉,他要托付辛渐告诉家乡父老:洛阳——瞧,河边杨柳依依,手握杨柳的杨巨源不由吟诵到:唯有——听,桃花潭边的踏歌声又响起了,李白被汪伦这深深的友情感动着,他认为:桃花——师:从古至今,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亦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与送别有关的诗、词,看看他们又是怎么送别的。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20 古诗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唐李白唐王维见情酒学情分析对于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学生都很熟悉,因为之前学过他们的很多诗所以“知作者”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对于送别诗,这类诗歌题材学生没听说过,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

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所以在课上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古诗两首》教学效果分析:一、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得很好。

1、通过教师的指导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诗的节奏,并且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想象出了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二、学习效果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评测,结果如下:1、评测题第一题填空。

正确率百分之百。

2、评测题第二题判断。

正确率百分之百。

3、评测题第三题写出带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句的理解。

总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老师的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了,效果很好。

20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相关主题